一、没有市场运作,就无法实现科技创新
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家。笔者认为他的价值意义绝非如此,更有意义的是他将科技与经济如此完美地结合。同时,如果没有当年电脑专家渥兹克与具有战备眼光的企业家乔布斯发及资深的投资家马库克拉的有机结合,就不可能有后来引发一场个人电脑技术革命的美国苹果公司的诞生与发展。也就不可能有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的用武之地。同样,我国的北大方正集团,如没有一批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结合,也同样不会引发了一场印刷业革命的世界先进水平的系列激光照排系统成果和由它所产生的巨大的市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有数以万计的科学发明,但真正形成生产力的寥寥无几。大多数的发明经过专家评定之后,就锁进了保险柜,石沉大海,沓无音信。
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不仅使科学家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如今科技界在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开始了科技与经济的对接。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现,并且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企业科技化或科技企业化。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都成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而一些科研机构也向企业化方向转变,设计并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二是经济和科技人材互补。使长于科研的人员具备经济头脑,而长于经营的人员懂得科技知识,出现了一批掌握高科技的现代企业家。如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教授所言:没有市场和用户观念,只懂埋头开发、闭门造车的技术专家取得成功的机会是不大的;而不懂技术又缺乏科学头脑和管理才能的“买卖人”,则很难真正开拓市场和领导高新技术企业。
二、市场兴国优先于科教兴国
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中国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的口号。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政策也使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变成了香馍馍。1985年3月,中央出台了关于科技改革的决定,强调科技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到了1995年国家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作为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象联想集团、北大方正、TCL这样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企业,教育事业也是日新月异,学历成了就业的最大资本。但是,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高科技产品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彩电、电脑、手机、VCD、DVD机市场出现了饱和滞销,价格战此起彼伏,一些科技型企业陷入困境。再如,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出了校门又回到家门,成了望子成龙家长的忧愁,而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居然连研究生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以至于大学生屈就清洁工、家庭保姆、幼儿园“阿姨”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据统计:2001年,全国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只有56%。2002年底统计,近几年出了校门进了家门待业的大学生已达9万人,据统计2004年以前,累计大学生待业人数将会超过160万人。因此,现在每年高考咨询会上家长最关心的不是学校的教学质量,而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学校长们最鼓动人心的宣传也是就业率。
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受到市场的挑战,必须进行调整和完善。
这正说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停留在嘴上,很少去研究、分析市场,或者把市场仅仅当作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看不到市场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之间的联系,也低估了这只无形的手的巨大能量。
市场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按照自然法则运动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一经启动,不会老老实实的按照人们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运行,我们只能去适应它,去认识它,而不可能去改变它的运行轨迹。一切忽视它,扭曲它的做法只会遭到报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市场的认识也是初步的,市场体制还在雏型阶段,因此,在现阶段,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一切围着市场转,只要人们真正洞察了市场的奥秘,掌握了市场的规律,就能应用自如的控制市场,发挥出市场的巨大潜能。
科教能为中华的振兴服务,市场更是中国人在中华复兴大业中的自由发挥的大舞台;没有市场的科教只是空中楼阁,毫无经济价值,同样,没有科教的市场只是个贫穷、落后的市场,而用高科技产品为支柱的兴旺发达的市场才是最有希望的中国人市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