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哥,1244年出身于尼婆罗国(今尼泊尔王国)王室家族,其国人称他为八鲁布。据《元史阿尼哥传》等记载,他自幼聪慧有悟性,年岁稍长,诵读佛经,深通经义。成年后,擅长画塑和金属塑像制作,有盛名。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命国师八思巴在乌思藏萨迦地方建造黄金塔,尼婆罗国选工匠80人参加建造工程。当时没有合适的领队人选,年仅17岁的阿尼哥自荐为领队。八思巴见阿尼哥天分卓异,即命他做工程总监。二年(1261),黄金塔建成,阿尼哥请归故里。八思巴劝其入朝,阿尼哥遂削发为僧,做了八思巴的弟子,从八思巴至大都觐见,深得元世祖喜爱。至元十年(1273),阿尼哥被任命为诸色人匠总管府的总管,持印章虎符。十三年(1276),元世祖遣使往尼婆罗,把他的妻子迎到大都与其团聚。十五年(1278),元世祖下诏让阿尼哥还俗,并授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将作院事(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品级、俸禄相当于丞相,宠遇赏赐,无与伦比。至元十六年,主持兴建圣寿万安寺白塔。其后,又陆续负责众多的重大工程。
在阿尼哥所建的众多寺观中,以大都圣寿万安寺(今北京白塔寺)白塔最为有名。这座寺院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辽寿昌年间,原名永安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扩建,并改名为“大圣寿万安寺”。元末,寺毁于雷火。明天顺元年(1457)重建,并改名“妙应寺”。
寺原占地面积达240亩,由于寺院太大,有“跑马摇铃关山门”的说法,是元朝皇家进行宗教活动和百官习仪的中心场所、蒙汉佛经及其他书籍的印译之处和举行全国性的场面壮观、人群众多的隆重盛典前的演习场。香火鼎盛近百年,成为元大都的宗教、政治、文化举足轻重之地。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寺院殿堂毁于雷火,白塔则幸免于难,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明天顺元年(1457)宛平县民郭福请修,竣工后由皇家赐名“妙应寺”。满清入主中原后,对白塔也特加保护。晚清庚子年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妙应寺遭到一场空前的劫难。清末民初.白塔寺逐渐演变成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
重建后的寺院占地面积约20亩,仅为原寺之十二分之一。建筑位于白塔之前部,主要殿宇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意珠心镜殿、七佛宝殿、东西配殿及廊庑僧舍等。
由七佛宝殿后拾十级石阶而上即为白塔之台基.四周围以墙垣.俗称“塔院”。院门上额书“勅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门内有一面宽三间塔殿,殿内保持着原来的佛堂格局,因殿正中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具六神通”匾额,故又称此殿为“具六神通殿”。殿正中供奉连龛铜三世佛,为清代所铸。东西两壁各有四幅长约1.2米、宽约0.8米的藏传佛教护法神画像:东壁为“大威德金刚”、“马首金刚”、“狮相佛母”、“白马将军”;西壁为“无量寿佛”、“大白伞盖”、“千手千眼大慈悲观音”、“绿度母”。
殿后即是“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也叫“妙应寺白塔”,高50.9米,是北京地区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藏式喇嘛教覆钵形佛塔。
白塔始建于辽代寿昌二年(1096),原为一舍利塔。为祈求佛陀之庇护,弘扬佛法,赐福帝都,永保新立的大元,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将旧塔拆毁,并在舍利塔的旧基上重新修建白塔,由阿尼哥设计并主持。
白塔由基台、塔身、相轮和天盘四部分组成。砖构实心,外部粉刷白色,以折角方形、圆形、圆锥体等组成形式优美和谐、造型稳重雄浑的巨瓶形制,统一中富于变化,整个造型十分匀称挺拔,堪称端庄秀丽。
塔座高9米,分为3层。下层为护墙,平面成方形。中层与上层均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亚”字形。上层须弥座上周匝放有铁灯龛。大须弥座式基台之上为一巨型覆莲座,莲座外尚有五道环带形“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将塔从方形折角基座,平稳、自然地过渡到圆形塔身。
塔身为一巨大的覆钵,形如宝瓶,也叫塔肚。直径18.4米,外形雄浑稳健,环绕七条铁箍,使塔身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塔身之上又是一层折角式须弥座,用以连接塔身与相轮。
塔身之上为砖砌而成的相轮,层层拔起,下大上小,呈圆锥形,共13层,故名为“十三天”,是修行成佛之路的象征。相轮之上擎着一个巨大的刻有花纹的直径为9.7米的圆形铜盘——天盘,亦称“大华盖”。厚木作底,铜瓦作盖。整个华盖由四十块铜瓦组成,华盖四周悬着佛像、佛字和三十六幅铜质透雕的两米长的华缦,缦下悬吊着一个小风铃,其状如流苏,远远望去亭亭如盖,风吹铜铃,清脆悦耳。
华盖之上就是塔的最上部分——塔刹。一般佛塔的刹顶多作仰月或宝珠,而此塔刹乃为一铜制镏金的小型喇嘛塔,高4.2米,重四吨有馀。由七条粗壮的铁链将其固定在天盘的正中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小型喇嘛塔上,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则当年元朝建塔时的题刻。小塔顶部也传有精美的相轮,宛若一颗硕大的明珠,在碧空中闪射金光。
这座阿尼哥精心设计的白塔,是按照尼泊尔当时最流行的塔式建造的,因此白塔凝聚着中尼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中尼两国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尼两国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见证。
尼哥及其弟子还为元朝宫廷建造了很多梵式佛像,此后尼婆罗梵式造像始大行于中国。阿尼哥于元大德十年(1306)去世,被追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敏慧。据记载,元代京都寺观的塑像,大多出于其手。尤其是阿尼哥收刘元为徒,学西天梵相,将印度、尼泊尔等佛教造像艺术传人中国,从而使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延及明清两代。阿尼哥和刘元两位艺术大师的真迹已很难找到,但在北方草原的众多喇嘛寺庙中,他们的技法风格却随处可见。
阿尼哥来到中国之后,共聚了11个老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忽必烈和皇后查必,从战败国虏获的王妃中挑选出来的女中极品。目的就是要让他在中国安心建造世界最高塔58米的白塔寺。以彰显中国元朝鼎盛时期君临天下气势。
阿尼哥在中国生活的四十多年中,先后主持设计和修建了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宫一,其他如内外朝之文物、礼殿之神位、宫宇之仪器、塑像及绘画作品等不可胜记。他为喇嘛教在内地传播,为汉、蒙、藏各族美术的融合,为中国与尼泊尔两国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