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特色,我沿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带考察,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30多年来,中国资本运营状况形形色色,改革开放成果千千万万,然而,最能综合反映宏观经济大势的就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从南到北悄然形成的三个龙头,六个巨臂的经济格局新定势。它们分别是以天津为龙头,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为两臂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龙头,江苏与浙江为两臂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香港为龙头,福建与广东为两臂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有人说:中国没有了沿海筑起的经济“钢铁长城”就等于没有了中国经济的“脊梁”。这句话不无道理,从有关数据统计也表明:中国沿海三市九省区经济随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其经济份额已超过全国经济比重三分之二强。也正因香港的回归,使中国沿海形成了“三头六臂”经济格局的新定势。
一、“三头六臂”经济带
沿海三大经济圈
通常在中国经济年鉴等权威书籍中提到的沿海经济,主要是指: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三市九省区。根据沿江沿海经济区域划分,一些有识之士则又将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划分为“环渤海”经济圈;将江苏、上海、浙江划分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将福建、广东、香港、澳门等划分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老大地位
环渤海经济圈最具龙头区位优势的是天津,它是镶嵌在中国咽喉上的“宝石”。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或许天津就是一座由“天津狗不理”、“天津十八街麻花”和“天津卫”方言搅拌交叠在一起的古城,其实,天津鲜为人知之处很多,下面且听我细说一下天津的古往今来: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地跨海河两岸,东临渤海,北枕燕山。市中心距海岸50公里,离首都北京120公里,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形成京津唐经济堡垒的核心。自古就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天津又是连接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从天津到东北的沈阳,西北的包头,南下到徐州、郑州等地,其直线距离均不超过600公里。天津还是北方十几个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拥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300多个国际港口,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区位具显著优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这里,已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20多种。主要有锰、锰硼石、金、钨、钼、铜、铝、锌、石灰岩、大理石、麦饭石、重晶石、天然油石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燃料矿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
清代乾隆初年,从浙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当年燕王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用武力造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他从北京起兵,在直沽顺利地渡过河攻下沧州(直沽是天津的老名字,传说渡河点选在今北大关),然后统领大军攻下南京(明代初年的首都在南京),平定了当时所有的反抗者,朱棣自己当了皇帝。他把首都定在现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宫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当了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 认为他顺利渡河的直沽是自己争夺天下的一块风水宝地,又是一个既通海又通内河的军事要地,就建立起三卫,卫是一外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意为“天子渡津之地”,虽然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但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揭开开始了序幕。
自永乐大帝之后,作为北京沿海水陆交通的枢纽和漕运的咽喉,天津地位更加重要。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基本格局。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物资丰富贸易活跃的天津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后,随着清王朝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的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天津又改“卫”为“州”,天津从此转变成了行政建制。18世纪初,由于埠际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办理汇兑业务的钱庄,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一下子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作为护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各国租界洋楼密布,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至今保留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东西方各国的各类建筑有一千多幢,成为天津的建筑特色之一。解放之后,天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这里是中国北方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轴心,是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距离最短的东部起点。特别京津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发展,使得天津成为北京90%货物的最重要的出海口。只需50分钟就跑到头的津京高速公路,为两地经济整合交融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特别随着双休日生活方式改变,北京人在星期天最重要的一个消费市场就是“杀奔”天津去,而天津人到周末选择最重要的休闲区域就是“逛京城”。
说北京与天津唇齿相依的道理也正在于此。今日强大的中国决不是过去清王朝那种闭关锁国怕侵略的弱者,中国需要的是大开放,需要的是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共建市场经济。作为首都所在地的北京更需要天津作为环渤海经济的龙头,肩负起组织环渤海一线城市: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沧州(黄华)、滨州、东营、淄博(寿光)、潍坊、烟台、威海。二线城市(辐射半径200公里以内):沈阳、阜新、朝阳、承德、北京、石家庄、济南、青岛等城市高唱区域经济协奏曲。从政治、文化、经济优势分析,北京优于天津,但反过来从区位优势分析,北京属于环渤海的后方二线,天津则属于环渤海一线。由此可见,由天津承担起环渤海经济圈龙头带领两个张开的巨臂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共同推动环渤海经济是最合适不过了。
对于天津这样一个“龙头”,商机是无限的,我认为只要是抓住天津大开发大建设的机遇,就会成就许多企业家。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翘楚
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分析,大上海作为该区的龙头早已功成名就,无可非议,江苏、浙江两省作为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也是江浙沪上三角早已定局的一盘棋。
提及阿拉上海人的大上海,经常挂在大家嘴边的一定是繁华都市象征的南京路、淮海路,再不就是什么昨日的上海滩或散发新世纪气息的浦东新区。确切地说,这仅仅是狭义的上海,不是包含了无限商机的大上海。
上海市,简称沪,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
上海境内虽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但从上个世纪的70 年代以来,就开始在近海积极寻找油气资源,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2.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
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坦荡低平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水网交织,湖荡众多。主要河流和湖泊有长江河口段、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和淀山湖等。长江流经本市北部, 接纳黄浦江后,东流入海。西南部散见的小山丘,平均海拔高度才约4米。
上海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到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1925年1月奉军进入上海,当时的北京政府将上海改为淞沪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临时特别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今天,上海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而且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每当我走在上海的繁华街头,总会感觉到气势磅礴的城市心跳。这里有的是科技人才和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在这样一个“龙头”中我认为最主要的商机是为上海输送资源,上海很大需要大量的资源供给,无论是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需求量都很大,城市越充满活力就越需求各类资源。
珠江三角洲经济当仁不让的火车头
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分析,香港一向拥有掌握世界流行趋势的最佳条件,各种流行讯息的展览、商业贸易的往来,充斥于这座“万象之都”。随着97回归,香港作为该经济区龙头,应是当仁不让。而广东、福建两省则构成遥想呼应的左右两臂。
由于该区域附近的台湾岛、海南岛历史上曾隶属过福建、广东两省。为了形成珠江三角洲最高等级经济圈,我曾在香港《世界经济》1996年11期杂志上刊发过《关于实施八区经济一体化构想》,通过这篇文章呼吁港澳台琼珠深汕厦八个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指导下,大搞“政策经济”,大建“自由贸易区”。使珠江三角洲先行一步,早日跨入国际经济五星级行列。
我认为香港这个“龙头”,不同其它二个,因为香港是一个面向全世界的自由贸易港,有独特的对外经济优势,对于香港的商机可以说太多了,但总的来说主要商机有:对外贸易、旅游、购物、等。
总之,三个龙头,六个巨臂的格局,已经成为中国沿海经济的新定势。
二、 告诉你最“酷”的沿海商机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纵观沿海“三头六臂”经济格局,其优势虽然各有千秋,但共性非常明显。如天津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优势靠的是渤海湾沿线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和没有关卡林立的近海运输。如该区共有环渤海港口16个,通海港铁路14条,沈大、京津、京沈高速公路3条,还有烟、威两地高速公路若干条。
这种要想富先修路,要想甜先修铁,要想财运亨通先把海港航线弄通的趋势还在与日俱增地发展。上海、江苏、浙江以及香港、广东、福建的优势也是因江海相连,海阔天空,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港航运输提高的竞争能力。这种靠沿路、沿铁、沿江、沿海四沿战略发展起来的“三头六臂”经济共性,与世界发达地区的共性也是大体相同。如开辟欧洲文明,影响世界几个世纪的就有英德等国共用的北海湾,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共有的地中海,还有促成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日尔曼等民族强盛的波罗的海、黑海等,它们都和当今中国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优势相近似。
纵观中国沿海各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除了许多共性以外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环渤海经济圈,是一个以地方资源型经济取胜的经济区,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北京三省两市中共蕴藏着金银铜铁、煤炭、石油等资源矿藏60余种。这一地区是一个轻易不受制于人的自给自足两头在内自成体系风险小的“资源型经济”,它们拥有以大港、胜利油田为资源的燕山、齐鲁石化等特大型骨干企业,拥有以冀东铁矿为资源的首钢、鞍钢集团,有以长芦、塘沽等万顷盐田作资源的天津大沽、塘沽等盐化工基地,特别是环渤海中的天津港、大连港和秦皇岛三个煤炭、木材、粮食专业港口码头,不仅承担了内蒙、山西、黑龙江、吉林的煤炭、木材、粮食进出口运输,同时也为环渤海城市的资源型经济,截留了能源、建材和食品工业所需的原材料。由于该地区三省两市共有2亿多人口,是一个很大的自我消化市场,加之一个拥有物产丰富资源充足的自给自足原材料市场。所以,这种不折不扣两头在内的资源型经济就是以天津为龙头,辽东、胶东为两臂的环渤海经济日益强盛的玄妙之处。这种不受制于人的经济结构,也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望尘莫及难与匹敌的。假若国家也能给它一个政策说法,特别能给京津塘内核地带第三次大开发、大开放机会,那么,这一地区就会连片繁荣形成第三大东方明珠。
长江三角洲的成功优势在于江海相连,虽不如环渤海有14条铁路直通16个港口的优越性,不过,仅有两条铁路通到头的大上海却有一条长江黄金水道直通到湖北武汉、四川重庆的天赋优势。换句话说,这些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也可以通过这条黄金水道直下汇合到上海港。我在看着长江水道上一排排长龙般的船队擦肩而过时曾感叹说:“有这般便捷的长江黄金水道,真是有一百条公路铁路都不换!”
长江三角洲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历史遗留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例如中国最早的洋务运动,就是由李鸿章在上海兴办江南造船厂开始的。协助左宗棠功成名就的中国头号官商胡雪岩也是多年瞄准上海搞洋务外贸,来往穿梭于苏杭二州兴办丝绸等民族工业。在这一地区还有张骞、荣毅仁等兴办民族工业的巨商。另外,30年代遗留在大上海的十里洋场以及租界买办外资工厂等,虽有帝国主义侵略痕迹,但也同时带来了一些欧洲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文明。这种开民族资本主义之先河,又有19世纪洋务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放引进外资,从而奠定了大上海工业基地的基础。解放后计划经济时代,拥有四千家企业的大上海一下子发展到80年代末的四万家企业。
可以说,上海一直是中国长期计划经济赖以生存并调度自如的磐石。因此,在改革开放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为止,为了稳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大本营的根基不动摇,还始终奉行“捆住上海”搞活全国的试探性改革开放政策。今天,由于大上海也放开手脚搞市场经济,有人预言:这个经济庞然大物一旦实现浦西改造、浦东开发成功后,那么整个世界都将看到第二个东方之珠在上海诞生。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实现了。如今大上海企业总数超过40万家与解放初4000家相比超过了百倍增长。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还得力于在江苏、浙江两个富饶省份。这是两个驰骋在经济沙场上“全民皆商”的富省、这是两个乡镇工业和个体经济比翼齐飞的经济大省。
从2006年国家年终统计表上看,江苏GDP为21700亿元,比辽宁9257亿多出12000亿元。2006年苏州市总产值4820亿与天津4338亿相比要高出482亿,这个数子与大连1993年451.6亿元相近。这足可以说明江苏的乡镇工业的厉害,苏锡常、宁镇扬老牌工业城市雄风犹在,以及“徐淮盐连”,“宿迁泰州”等后起之秀的锋芒毕露。尽管长江三角洲经济如此咄咄逼人,但是江浙沪资源以及市场两头在外的“技术型经济”格局则不容乐观,这种两头依赖的技术加工型经济,一旦外部资源供给和外销市场失掉就必然受制于人,形成经济滑坡。因此,身处长江三角洲的江浙沪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里,无论何时何地都切不可在“技术经济”的处境下安而忘危。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优势首先得益于中央的政策。这种唯东南地区独有的“政策经济”比“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要优越得多。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政策就是钱”的奥妙之所在。以1997回归的珠江三角洲龙头香港为例,它之所以在1994年取得10230亿港元的总产值(这个数字如按当时港币升值率计算,正好是上海4395.43亿元产值的三倍。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香港顶上三个上海),是因为弹丸之地小香港巧妙地运用了低税赋,(综合税率只有17.8%)和自由港的“政策经济”吸引了全世界老板都来注册避税,为香港人打工。就连曾统治香港多年的英国人由于自身税率52%高于香港三倍多,所以,那些高贵的英国绅士级的老板们也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万里跑到香港来避税。由于全世界好的经营方法都可以在香港试验,自由港、自由贸易、博彩跑马、黄金市场、股票期货、金融信贷、资本市场等统统可以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经济结合点上粉墨登场、大显身手。这也正是世界客商云集,把大把的钱扔到香港、购地置业的缘由。一时间,抬得当地土地比金子还贵。一个不起眼的香港铜锣湾商业街每平方米年租金竟然高达8100美元,位居世界榜首,比屈居世界第二位的纽约第五街4844美元超出近一倍。
我曾在《环渤海瞭望》杂志1996年第6期发表的《中国需要有一个大香港》的文章中曾阐述过扩大香港空间,实施深港合一计划,加强香港资本消化功能的构想。据有关资料统计,香港过去投资内地总资本为6000亿港币,占全国外资企业的60%以上。珠江三角洲的“政策经济”不但香港拥有,现在广东、福建省五个特区也同样享有特区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那宝贵的先行全国一步的试验权。由于有了这些“政策经济”的特区试验权,昔日还是一个小渔村的深圳,一跃在短期内崛起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大都市。2006年创造的5684亿元总产值相当于1993年西藏自治区56.96亿元的100倍,相当于青海省2006年生产总值614亿元的近十倍。这种“政策经济”既然能使一个草不生、鸟不飞的香港荒岛变成一颗“东方明珠”,能使一个深圳小渔村魔术般地顷刻间变成一个特区大都市;能使昔日背倚荒山秃岭了许多年的广东、福建两省,顷刻间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富裕大省。许多外国人横穿香港、深圳、东莞、广州后赞叹不已说:“当今世界,还没有看到哪个地区像珠江三角洲这样万家灯火几百里连片繁荣的壮观景象。
这种迷人的“政策经济”看来还是越多越好。说到底还是越改革越开放越好。如果这样的“政策经济”也能在环渤海经济圈上显灵,到那时,由“资源型经济”向“技术型经济”,特别是向“政策型经济”跨上两大步,就可以使得集三种优势为一身的环渤海经济圈在不远的将来成为西太平洋最受瞩目、最有前途、最有生机的“经济火山”喷发区。
三、三大经济圈互补连动造“商势”
由资源经济、技术经济、政策经济构成的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区域经济的崛起,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从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这块仅占全国11.4%土地,除了养活占全国40%的人口外,还年年上缴国家财政数万亿元,支援内地50%的老少边穷地区。从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统计数据分析,沿海12个省市区工农业生产总值13.9587亿元,比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87950亿元高出50000亿元,由此可见,协调发展好东部沿海“三头六臂”经济,使其发挥更大的团队优势,这对更有效地辐射中西部地区,帮带欠发达地区早日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样中国沿海悄然兴起的“三头六臂”经济格局新定势,这是世界各国都不曾有过的经济优势,就连最发达的美国东西沿海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优越的沿海密集型经济资源。既然中国已经在沿海形成“三头六臂”魔力经济,那么中国就应该利用这三个龙头遥相呼应的优势,使之形成庞大的经济合力,到国际上去参与竞争。同时,将在国际上取得的经济成果带回到国内,这样便能做到内外结合,东西互动,使中央制定的沿海辐射内地的方针政策在一个高水平,高起点的位子上运行。
更多文章:
蒙古人二次西征路线
窝阔台继承汗位
满蒙和亲共治大清王朝
黄金家族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