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地质工作新征程上,江苏省地调院锚定苏北榴辉岩型金红石(钛)矿勘查任务,以“党建+项目”深度融合为路径,将金红石矿勘查作为“党支部书记项目”,在破解找矿难题、突破资源瓶颈中交出了亮眼答卷:新增金红石矿物量达到80.9万吨,预计新增大中型金红石矿产地4~5处。
长期以来,因成矿条件复杂、勘查技术体系缺失,苏北榴辉岩型金红石(钛)矿一直是找矿领域的“硬骨头”。江苏省地调院以资源安全战略为指引,破解“找矿方向在哪”的关键问题。
党建导航
针对项目初期“榴辉岩与金红石矿化关系不明”的理论难题,技术骨干带头梳理国内外同类矿床资料,建立“地质构造-矿化规律-勘查技术”三位一体分析框架,最终明确“聚焦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深部勘查”的方向,为项目划定了精准的勘查靶区,从源头上避免了盲目施工,节约前期勘查成本超30%。
立足金红石矿勘查任务,江苏省地调院围绕“地调先锋”党建品牌,打造“找矿先锋・绿色赋能”党支部特色,将“新增2 处找矿靶区、新增3~4处矿产地”作为项目硬指标,让党支部特色成为破解勘查难题的“导航仪”。
针对苏北地区“榴辉岩体空间分布零散、第四系覆盖普遍”的勘查痛点,江苏省地调院创新“党员技术责任区”机制:由党支部委员会牵头划分3个责任区,每名党员认领“找矿线索识别”“钻探工程设计”等专项任务。
在东海县毛北矿区深部勘查中,面对“浅部矿体薄、深部延伸不明”的难题,党员突击队率先引入无人机航测与地面重磁剖面测量综合技术手段,党员技术骨干连续72小时蹲守数据处理现场,最终圈定深部矿致异常区,为后续钻探布置提供了精准定位。
头雁引领
2024年四季度,毛北矿区深部勘查进入关键期,苏北平原上寒风凛冽,野外钻探面临“设备结冰、道路泥泞”的双重阻碍,若工期滞后将影响年度找矿任务的完成。党支部委员会成员驻点矿区,在野外搭建“临时党支部工作室”,提出“三不歇”攻坚法:党员带头,“机器不歇人轮班”,“雨雪不停抢晴天”,“难题不解不撤场”。
关俊朋、来又东、王一剑等主动放弃国庆及周末假期,带领钻探组在零下5摄氏度的寒风中坚守钻孔平台,连续15天完成6个关键孔段编录。
正是靠着这股“党员带头啃硬骨”的劲头,项目组提前45天完成勘查任务,为后续矿体发现赢得了关键时间。
攻克瓶颈
针对榴辉岩型金红石矿“矿物粒度细、赋存状态复杂”的识别难题,党支部以“支委领题、党员破题、全员解题”推动技术突破。
项目组发现,传统方法对深部矿体识别准确率不足60%,直接影响资源量估算精度。党支部迅速成立“金红石矿识别党员攻关小组”,由项目负责人王辉牵头,联合地质、物探、测试等领域党员骨干开展“会诊”,最终创新形成了“榴辉岩变质程度-金红石赋存规律-物探异常特征”综合识别模式。这一成果不仅应用于毛北矿区,更是在苏北同类矿床勘查中被推广,推动区域金红石矿找矿效果显著提升。
同时,江苏省地调院注重凝聚统战力量,邀请党外技术骨干加入攻关小组。党外人士刘志宏围绕已查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未利用矿区可利用状况、已开发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资源管理制度等4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相关建议获省级党外人士建言献策优秀成果三等奖,真正实现“党建聚合力、统战添动力”。
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让金红石矿勘查结出丰硕成果。2024年,在东海县毛北矿区深边部新发现厚大矿体,新增金红石矿物量达到80.9万吨,为我国钛资源安全提供了“江苏储备”,预计还将新增大中型金红石矿产地4~5处,资源量至少100万吨,为后续进一步勘查增储提供了坚实基础。
项目组4 名党员技术骨干入选 “自然资源部地质找矿后备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了 “找矿突破-人才成长-技术沉淀” 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江苏省地调院将在金红石矿勘查的新征程上持续深化融合路径,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续写 江苏省地调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