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Mining.com网站报道,6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同行评审过的研究警告称,深海采矿产生的废物可能会破坏海洋“暮色带”(Twilight Zone)中的生命,这是支撑大部分海洋食物链的关键中层水体。
夏威夷大学海洋和地球科学技术学院(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EST)的研究人员发现,超过一半的浮游生物和60%的微自游生物可能会受到克拉利昂-克利珀顿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CCZ)开采试验产生的沉积物羽流影响。这些颗粒的营养远不如自然食物源,可能带来食物链上游“垃圾食物”效应的风险。
“当采矿活动释放的废物进入海洋,它就会产生像密西西比河一样浑浊的泥浆水”,第一作者迈克尔·多德(Michael Dowd)称。“它稀释了微浮游生物通常捕食的营养丰富的天然食物颗粒”。
暮色带一般位于水面以下200~1500米,生活着鱼类、鱿鱼和水母,对于海洋健康和碳循环极为重要。该文作者称,这个生态系统对于变化非常敏感。
“我们的研究表明,采矿羽流不仅产生浑浊的水,而且改变了可食物的质量,特别是游不远的动物”,SOEST深海生态学家杰弗里·德拉森(Jeffrey Drazen)称。“这就像将卡路里倒入一个数百年来一直在精细调整饮食的系统中。”
尽管如此,横亘在夏威夷与墨西哥之间的CCZ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仍被允许进行勘探。即使关键矿产需求飙升,废物倾倒方法基本上未进行规定。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铜和稀土需求将增长40%,镍、钴和锂将分别增长60%、70%和90%。
“深海采矿尚未大规模开始”,共同作者和SOEST地学教授布莱恩·波普(Brian Popp)称。“这是我们做出明智决定的机会”。
其他研究结果似乎有所不同。今年早些时候英国主导的一篇论文认为恢复是可能的。英国国家海洋中心(The 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发现,在早期开采试验数十年后出现了生态恢复迹象。
深海采矿初创企业梅塔斯公司(The Metals Company)称此研究与自己的发现吻合。“这证明……恢复不仅可能而且会在数十年内发生”,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拉德·巴隆(Gerard Barron)当时向Mining.com表示。
他还提出采取缓释策略,“留下一些完整的结核以支持再定殖”。TMC已经承诺,为帮助恢复,将留下30%的合同区域不予动用,该公司参与了这项研究并与研究者共享了数据。
支持者认为,深海采矿对于实现清洁能源目标至关重要,而批评者则强调在更深入地认识深海采矿长期影响之前应谨慎从事。
“在商业开采之前,我们必须仔细评估废物的排放地点”,德拉森警告说。“如果我们搞错了,就可能伤害从海面一直到海底的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