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3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力推动现代地质工作重塑,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大战略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践行“深地”战略,科学钻探屡创纪录
作为国内地质钻探的领军者,山东省地矿局拥有超过3000米钻探能力的“超深、超斜、超难”技术体系,承担了全国83%的3000米以上科学钻探、特深孔全取芯钻探项目。
在深部能源勘探方面,实施的文登—荣成—威海地区深部地热资源调查科学钻探终孔4023.7米,创造全国H口径绳索取心钻探孔深纪录。完成的中国岩金勘查第一深钻孔深达4006.17米,保持亚欧岩金勘查小口径钻探纪录。
在高原科学钻探领域,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3003.33米科学深钻、川西甲基卡锂矿3211.21米科学深钻等项目连续刷新世界屋脊地质岩芯钻探孔深纪录。2025年新承担的红河断裂科学钻探工程,是我国首次在重大活动断裂带实施超3000米深钻,对破解地震孕育机理具有里程碑意义。
服务国家战略,向海图强重绘蓝图
山东省地矿局依托自主研发的浅海钻探平台,开展三山岛金矿勘探海上会战,探获世界唯一海域巨型金矿床,金金属量562吨。完成的中国东部海区大陆架科学钻探工程CSDP-02孔(孔深2843.18米),创造大陆架海洋地球科学钻探全取芯孔深世界纪录。
省地矿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比如助推烟台市政府积极申请国家资金,“烟台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以全国第5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工程,成为全国首个“海岸带”矿山和“陆海统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该项目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528个,治理面积1051.87公顷,预计植被覆盖度提高74.07%,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1.34%。
该工程创新提出“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理念,科学划定生态品质提升区、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三个分区,分三年实施15个子项目,为全国海岸带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山东样板”。
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工作转型升级
省地矿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平台建设,牵头实施“滨海地区金矿勘查评价技术与增储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构建“阶梯找矿、深勘精查、三维可视”技术体系。
省地矿局深耕勘查技术研发,创新研发无人直升机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和无人机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破解海洋、强干扰区和复杂地形区地球物理探测难题。《浅水区水底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先进适用勘查技术推广清单(第一批)》。
同时,省地矿局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建设了自然资源部南黄海地球多圈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平台。推动“泉·城”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同技术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海域与特深孔地质钻探技术装备创新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北方岩溶泉水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全国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发挥公益职能,应急守护生态赋能
在防灾减灾领域,省地矿局组建了10支省级专业应急救援队及16支地质灾害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总量居全国行业首位。先后为烟台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应急救援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多次获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省应急厅及属地政府的通报表彰。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推动地热能开发利用取得重大突破,2个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4个项目入选省首批示范工程。推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供暖工程项目落地,这是山东省目前最大的单一区域地热供暖项目。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鲁南地区创新构建“资金申请—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效果评估”全链条技术服务模式,累计争取中央及省级生态环境资金1.6亿元,为破解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供了“鲁南方案”。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