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显的记载,“耶提婆国”的信仰中“佛法不足言”,而此时在印尼一带,佛教已经流行了近700年,与史实不符,应当作为法显登陆地不是爪哇的一个旁证。1900年前后,学术氛围活跃的法国史学界首先提出了法显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观点。此后不久,国学大师章太炎注意到了法国学界的这一新进展,撰写了《法显发现西半球说》一文,并作了相应的论述。在文章结尾,章太炎不禁感叹:“哥伦布以求印度,妄而得此,法显以返自印度,妄而得此,亦异世同情哉。”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台湾历史学者达鉴三和卫聚贤也曾先后出版了《法显首先发现美洲》和《中国人发现美洲》,认为法显到达的“耶提婆国”实际上是今天的美洲大陆。1992年,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连云山先生经30多年研究,出版了《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从科学角度对法显曾经到达美洲的观点进行了论证。连云山认为:从现行的世界海图看,从斯里兰卡到广州的航程是3070公里。在法显的时代,在通常三级风力的航行状况下,日航程为100海里左右,从斯里兰卡到广州单程航程约30天,即使遇到什么意外,最多50天也可到达广州,此可由法显所乘海船携带了50天的口粮作为旁证。由斯里兰卡到爪哇的距离是1800海里,在正常情况下是15天左右的航程。法显下海的时间是阴历八月,正值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季风盛期,经常发生大雷雨天气,平均风力可达五六级。法显一行遇到的是“昼夜十三日”的大风,如果法显到的是爪哇,应该在10天左右到达,而实际上却漂流了百余日。因此,“爪哇说”在里程上站不住脚。按照常理,在船遇暴雨的情况下,船上的舵师(领航员)一定会遵循自己熟悉的航道行驶。因此,即使在有暴风雨的情况下,法显乘坐的船只也应当是沿着中国商人传统的航行路线:穿越马六甲海峡,在新加坡岛折向东北航行。但这样航行如果遇到强烈风暴,在进入南中国海至巴林塘海峡一线时,在大风和自西向东的海峡洋流的作用下,船就有可能漂入太平洋。根据法显的记载,船只在下海15天后曾经在一小岛停靠检修船只,随后的100余天则是行驶在“海深无地,又无下石柱(石锚)处”的汪洋大海中。连云山先生根据海图沙盘作业测算:法显等人检修船只的小岛应当在南沙群岛东,现菲律宾苏禄岛与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之间,或在巴布延群岛。此后商船的航行,则很可能是顺洋流进入茫茫太平洋。尤其是在法显的记录中,有“当夜暗时,但见大浪相搏,晃然火色”的文字,这正是在太平洋深海航行时大浪相搏激发的一种发光现象,而前文提到的“鼋鼍怪异之属”,则很可能是乘客们见到了近海浅滩少见的鲸、鲨、海豚、玳瑁等异类海洋生物。法显西归航行时遇到的“黑风暴雨”、“天多连阴”正是春夏之交北太平洋自东向西的大风雨。而“天多连阴”的迹象,则是北纬35度到70度、东经135度到165度的多雨多雾区,由此向南10至15度也是一个多连阴雨的地区。如果结合太平洋洋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会发现:法显所乘商船最终的抵达地只能是美洲大陆了。
在海上漂流了100多天后,法显等人终于到达了陆地。北太平洋暖流的终点是墨西哥的瓜德罗普岛。法显到达陆地的时间应该是阴历十一月左右,此时美洲西海岸盛行西北风,要将船向东南吹。美洲西海岸从危地马拉到巴拿马大弯道处有西北向海流与东南海流在此相会,因此,法显在这里登陆的可能性最大。事实上,1000多年后,从菲律宾而来的中国明清商船也正是在这里登陆的。这里距离十多个世纪后哥伦布在美洲大陆的登陆地点只隔一道窄窄的巴拿马海峡。公元1492年,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率领船队到达美洲东海岸外的某处小岛。而离他登陆地点几百公里远处,在他之前1000多年,已有一位中国高僧涉足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