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起,比较注重利用佛教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力宣扬佛法,所以佛教在西藏得到较快的传播。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是桑耶寺,它坐落在山南地区泽当以西20公里处。创建桑耶寺的是公元755年即位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他被藏史誉为松赞干布以后的第二名王。赤松德赞不仅治政有方,而且本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曾派专使去印度迎请莲花生入藏,翻译经论,宣传佛法,并历时10年建成具有藏、汉、印三种形式和风格的桑耶寺。 开光典礼当天有7人出家,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批出家僧人。而桑耶寺的建立,标志着吐蕃、唐朝、印度三地宗教文化在赤松德赞时期融汇在吐蕃。
公元7至9世纪期间,吐蕃通过与唐朝联姻结下良好关系,但也时有边境争端摩擦。吐蕃王朝的第三名王赤祖德赞执政后,派遣使团赴唐请盟,唐朝皇帝唐穆宗命宰相及大臣17人与吐蕃使臣在长安西郊结盟。 公元823年,在拉萨立会盟碑,双方表示共崇旧好,息战言和。从此,唐蕃纷争基本结束。赤祖德赞执政时期笃信佛教,在各地兴建寺庙,并规定7户平民供养1个僧人,僧人集团的势力愈来愈大,因而引起了以赤祖德赞的哥哥朗达玛为首的旧贵族集团的不满,他们谋杀了赤祖德赞,立朗达玛为赞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