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驶入英国首都中心要缴费
从前年开始,伦敦居民的有车族想驾车到伦敦市中心转一转,先得摸摸自己的腰包,因为为了缓解交通拥堵,伦敦从2月17日起开始向司机征收“拥堵费”。
成功与否意义重大
在工作时间进入城市中心8平方英里(约21平方公里)地区的车辆,每周要交纳5英镑的费用,小型摩托车、电动滑板车、出租车、急救车和使用环保燃料的小轿车除外。这个旨在缓解伦敦交通拥挤的计划得到了市长凯•利文斯敦的支持。
马尔科斯•克拉克是监管拥堵收费的“伦敦交通”机构的主管,他说:“我们以前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提高车流速度,但都不成功。这是第一次尝试收费方法。”
专家们说,这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城市交通控制实验。其它城市,如新加坡、挪威的特隆赫姆十年前就已经通过收取使用费来控制市中心的交通。一些美国城市在公路上开辟了特别收费的“快速道”。但这些办法都远不能和伦敦的计划相比。
伦敦的目标是将进入市中心车辆的数量减少10%到15%,消除“交通瓶颈”,加速车流速度,还可筹集数百万英镑用于改善交通。如果这一计划实施顺利,它肯定将被英国其它城市和为面临严重交通问题的其他国家的城市仿效。
英国政界人士信奉以市场为基础来解决公众事务。伦敦是世界上生活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现在再加上一个拥堵费,伦敦人本来对天气、交通就牢骚满腹,现在又有了新对象。让他们哭笑不得的是,政府规定:住在收费区的居民进出收费区的收费打九折。
抗议之声不绝于耳
一些小商人认为,这个政策会让他们遇到很大的困难。许多工人收入不高,但所从事的工作要因为轮班(如剧院、医院等)不得不开车进入市中心地带,而他们要求减免收费的呼声却没有变成现实。在最新一部007电影中饰演女主角的女演员萨曼塔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个计划,她争论说,要收费的话,有些收入不高的女演员深夜演出结束后将不得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家,她们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很大影响。
尽管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的伦敦人愿意实施这个计划,都想看看效果如何,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他们将不会屈从于政府的压力。有人在网上为“拥堵收费”设一个论坛,上面写道:“我们最好就是不付钱。我不相信他们能跟着每辆开进这个区域的车追。这可比做其它事费劲多了,最后,他们肯定会被迫停止收费。”
克拉克说,也许六个月以后,这个计划的成效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届时政府将会再评估这个计划。他说,不会出现大面积不服从的现象。
意想不到的“副产品”
为强化这个收费系统,伦敦当局在有巨大的红白C字母标记的十字路口安装了200部摄像机,与监控超速的摄像机类似。此外,还有10个移动的摄像单位在这个区域巡游,旨在将周一到周五早上7:00到晚上6:30的违规汽车的牌照记录下来。
“伦敦交通”负责把这些图像和已付款的司机记录进行核对。如果在午夜还没交纳罚款的话,罚款数额将会增加。为了简便手续,司机可以在零售店和加油站实地交纳,也可通过互联网、电话、特别改进的自动售货机、电子信箱或以手机发短信的方式来交纳。目前,超过三万人注册了短信方式。
建立在对讲机系统上的追踪车辆系统也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司机们买一张“智能”卡,在车辆进入市中心时被“读”出来,费用将自动扣除。揪出违规者很困难,尽管主要由电脑负责进行汽车牌照和交费记录的核对,但是处理每一起违规案,都需要人用眼睛来仔细检查后才能开出罚单。每天大约有25万辆车出入收费区,需要核查的数字也会相当大。
就算是伦敦政府能收齐大部分的费用,也并不意味着结果就令人满意。伦敦皇家大学交通研究中心讲师罗伯特•诺兰说:“怎样鉴定成功与否?如果收入很高,这说明进出的人很多,交通拥堵并没有减轻;如果收入很低,就意味着交通费减少了。”
但这个系统的强制执行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伦敦被警告是最有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地区,这些摄像机可以监测到恐怖分子及其车牌号。
二 美国首都禁止私家车驶入
在美国,工商人士不能驾驶私车进入纽约曼哈顿的办公楼,而美国联邦政府的官员也不得驾私车出入华盛顿。官员们大多不住在华盛顿市内,而是住在华盛顿特区相邻的几个州的小镇上。如果他们每天开几十公里车到华盛顿上班,通向华盛顿的几十条公路都会堵车。为此,联邦政府拟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个人开车的计划,使部分人放弃自己开车,改由公交车接送。为了使官员们接受这种做法,政府答应在上班时间,谁要有急事回家可由公交系统提供免费出租车乘坐。
三 德国不提倡开慢车
在德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高速路上最左边的车道是快行线,如果你想在这个车道里走,就必须开得快,如果看见后面有速度比你快的车,就必须让开,不然后面的车可真会撞你!大家都守规矩,也就都安全了。
四 伊朗只有最低限速没有封顶限速
在伊朗,同方向的三条车道上分别标着:60、80、120,什么意思呢?这不是限速的标志,而是规定只有你的车达到了60、80、120的时速,你才可以走60、80、120的车道。这个数字是速度的下限,而非上限。因此,车技好的,有急事的就可以根据车况选择走80或者120的道路;新手呢,可以走60的道路。这样互不干扰,也没有车占着快行道而蜗牛爬的,自然不会堵车了。
五 印度德里公交车把门撤掉方便快捷上下车
今年春天,我带领一个考察团到南亚诸国访问时发现,印度首都交通管理非常宽松,除了可以看到牛(神)大摇大摆的在市区里沿路逛街之外,我还看到一个奇异现象,那就是印度公共汽车上没有门,当问之印度翻译阿飞之后,方才知晓这么做完全是为了提高交通流量,减少滞留客车阻碍后车通行的目的。在北京和中国各地的交通警察,如果看到超员的大轿车行驶在路上肯会被拦下来罚款的,但是在印度首都德里,就可以无门超员行驶。现在回想起来看到那些从低速临站大巴上窜跳下来,以及一个箭步窜上去扒住门的做法,实在令生活在中国首都的人们难以致信。
六 数十万墨西哥城百姓迁离首都
许多墨西哥城的居民已不再拥有往日首都市民的豪感,因为他们正面对日益糟糕的居住环境。为此,许多人都想远离首都去寻找一片净土,原因是不堪忍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北美洲人口最多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座落在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地区,那里不仅空气较为稀薄,而且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状况也非常严重。仅去年一年就有10多万人迁离首都,搬到周边更适合居住的地区。
1985年,一场大地震将墨西哥城的不少房屋夷为平地,当时有不少人迁往它乡,这是墨西哥城在数十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人们首次大规模迁离该市。最新统计数字显示,1995年至2000年间,有78万人迁离该市,此后这个趋势一直在延续。它对缓解墨西哥城的塞车压力起到一定作用。
尽管一些墨西哥小城镇的人还担心首都人会抢了他们的饮碗。对此,首都人表示理解。
不过,墨西哥城外迁的人也给自己所在的小城镇带来了新的变化,一些小城镇现在已经开始卖墨西哥城的特色食品玉米粉蒸肉了。另外,首都人迁到新地方时,他们也把资金投在那里。若里恰拉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人们甚至把它叫做“小墨西哥城”,因为住在那里的首都人很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