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以后的金朝军队,作为逃亡之师,士气低落,一触即溃。为了应付连年的征战,宣宗曾下诏强迫丁壮入伍。号为“签军”,结果闹得州县骚动,闾里不安,田地无人耕种。就连曾任过侍御史的刘元规退居林泉后,60岁的高龄仍被征召入伍。《归潜志》作者刘祁的父亲,已过古稀之年,也未能得脱。士卒来源如此,身着铠甲的将帅也尽是草包饭桶,“南渡之后多膏粱子弟”,这些将领,有的为世袭所得,有的花钱买就,有的钻营谋取,别看他们平时腆胸叠肚,趾高气扬,在民众前如狼似虎,可一到战场上就缩首缩尾,胆小如鼠,与蒙军对阵一击便溃。有的将领放任士兵对民众横加掳掠,民众苦不堪言。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天灾人祸相加,阶级矛盾,民族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使各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出现了“群盗蜂起”的动乱局面。起义军主要有以下数支:
益都杨安儿领导的起义军,主要活动在山东青、潍、密、营一带,人数在万人以上。
潍州李全领导的起义军,以山东潍县、安邱、临朐为主要活动区,初起时聚众数千,后来有很大发展。
泰安刘二祖,霍义领导的起义军,活动在山东的泰安州、淄洲、沂州等地,有数万人。
兖州郝定领导的起义军,活动在山东、南京路一带,起义军达10余万人。
真定周示儿领导的起义军活动在河北东路深、祁等州。
密州方郭三领导的起义军,活动在山东密、沂、海等州。
宿州张汝辑、孙邦佐领导的起义军,活动在南京路河南府一带,有众近万人。
石州冯天羽领导的起义,活动在河东北路的石州、积翠山等地,有众数千。
除这些规模较大的起义队伍之外,还有程邦杰在邢州、赵福在恩州、赵用及和刘高二在泰州、石海在南定、阎显和阎德用在定州、于忙儿在海州、王二在浚州、王九在彰德府、李旺在胶西以及南阳五朵山等。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前赴后继,此起彼伏,沉重地打击了金王朝的统治。
各起义军中,以杨安儿和李全的队伍影响比较大。杨安儿为山东益都府(今山东省益都)人氏,以贩卖马鞍为业,人们习惯叫他杨鞍儿,他就给自己正式起个“杨安儿”的名字。蒙古军攻金时,他奉命带领招来的新兵,北上西京路戍边抗敌。途中经宣德州鸡鸣山下的时候,得知蒙军逼近,按上司命令暂住待命。杨安儿把几个心腹伙伴叫到一起,商议着趁着天下大乱,先开小差回老家,然后也立杆大旗干它一场。有个叫张义的不赞成开小差,说:“蒙古军已经攻占我们不少地方了,大金朝正面临着灾眚,咱们既是来戍边的,就该杀敌报国,怎好回乡拉旗作乱呢?”杨安儿瞅张义冷不防的时候,从后背捅进一刀将其杀死。
杨安儿回到山东,起义反金,攻州夺县,杀官斩吏,把山东闹个天翻地覆。杨安儿让部下一律穿红袄以为标志,故号红袄军。一时间,山东、河北的起义军都穿起红袄来,与杨安儿相呼应。杨安儿在莱州自称皇帝,设置百官,改元天顺,声势了得。金廷见此大为震恐,派军进剿。杨安儿敗出莱州,逃到海边,带少许人乘上一条渔船,打算先到海岛上安身,再谋大业。哪知开船的曲成为了得到金朝三品官和10万贯钱的重赏,在船入海中之后,用药酒将船上众人灌昏,杀了杨安儿。
杨安儿有个胞妹叫杨妙真,传说武艺高强,人称四娘子。杨安儿死后,杨秒真与另一股起义军的首领李全结为夫妻,两军合并,拒绝金人的诱降,决心“宁为江淮鬼,不为金国臣”,坚持与金兵作战。后来,他们投顺了南宋,又因兵败转投蒙古。他们在蒙军麾下率兵攻南宋扬州时,李全在该城下被杀,杨妙真不知所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