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带来了广阔的商机和必然的挑战。
东盟用了10年时间,组成了现今的东盟自贸区。这使得东南亚企业在自贸区的意识上比较强,且有经验。中国在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时有些做法就是参照东盟自贸区的成功之处。而当问及何为FTA时,中国不少人则面露茫然,不知所云。不过,可以肯定,只要中国正视了、重视了,就会起而行之,就会积极去把握商机,甚至创造商机。
可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从提议到今天的《框架协定》,其速度之快令世人惊叹。签署协定是个好的开始,但这仅是开始,执行协定和推进自贸区的建成则“工程”浩大。毕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创举就意味着有许多新问题要去探讨、去解决。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长期以来,东南亚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组建过程,必然要受到区内外多种因素变化的刺激和制约。
前不久,印度则提出了在五年之内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台湾在看到大陆与周边东盟地区达成共识后,顿时感到被“边缘化”,声称这是大陆对台“经济战”的开始,于是,其“经济部长”立即走马东南亚国家,拉关系套近乎;陈水扁又提“南向政策”,要台商守住东南亚这块市场“阵地”。吕秀莲则偷偷摸摸的前往印尼探营,结果无功而返。前不久,台湾宣称将与新加坡就自由贸易协议进行谈判,被新方回应:现在没功夫。
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是中国加入 WTO为双方存在的贸易投资等制度障碍扫清了道路。按照加入WTO的承诺,我国近年来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减少并取消非关税壁垒。另外,我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将为包括东盟在内的国外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商机。依据我国与东盟 WTO 成员国的谈判承诺,对东盟产品的关税水平在 5 年之内将削减 34~47% ,快于中国关税平均削减的速度。其次是2002年l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设无疑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经验与参照,进而为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第三,最近东盟与中国已就南沙问题达成协议,为地区的和平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尽管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充满风雨,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东盟—中国自贸区的建立充满信心。今后几年内,自贸区以及双边经贸关系将出现以下发展前景:
第一,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 , 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 ,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占很大比重,而这一产业多为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加工,这将导致相关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多。从成本结构来看,在食品、农矿产品、能源和电子产品等方面,东盟与我国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因而从东盟进口石油、天然气、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木材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由此可见,我国入世将为东盟产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有利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与东盟产品相比,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的进口占东盟从我国总进口的21%,今后几年我国将仍然保持这些产品的出口优势。此外,我国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 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东盟同类产品的总进口增长率,因此,在东盟市场上这些产品的份额将会继续增加。
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互出口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
第二,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更少,但随着双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投资壁垒的逐渐消除,相互投资将会增多。我国实施“走出去” 战略,海外投资是重要的措施,投资的重点区域今后首先将是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的开放,一些较发达的东盟成员国也将扩大对我国的投资。
第三,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随着双方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另外,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合作将会全面展开,特别是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我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