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了强盛的大辽国横在北方。所以足足满志的北宋王朝皇帝赵匡胤想统一中国,把彊土恢复到大唐盛世那样则变成了泡影。从某些发展领域看,辽国比宋朝发展的还要领先。例如,辽国采用「因俗而治」的统治制度,其特点是根据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发展水平,而制定独特的统治制度。其内容包括有部族制、奴隶制、渤海制和汉族封建制,采用南、北两套官制进行管理。「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国制」是指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南、北面官的称谓,与契丹习俗有密切关系。「辽俗东向而尚左」,因此,辽朝皇帝的宫帐都坐西朝东,文武百官的牙帐(官署)分列宫帐两旁。辽朝尚左,皇帝的左面即北面官署。因此,北面官地位优于南面官。
北南两面官的区别还在于管理的范围不同。「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史.百官志》)。北面官主要管理北面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南面官主管南面从事农业经济的汉族等。北面官制是在契丹氏族部落制基础上发展来的一套官制。因此,北面官职多保留部落联盟制的痕迹。如大于越府、北南大王院、北南宣徽院、大内惕隐司、大国舅司、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等机构。辽南面官制实际上是从中原王朝移植过来的制度。最初,辽太祖仿唐制在中央设立三省,但是当时还未完全具备后来南面官三省的职能。朝中另设汉儿司,主管汉人事务,官员为总知汉儿司事,由汉族大臣担任。辽朝得燕云十六州后,对中原制度进一步吸收,汉制逐渐完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