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有卖不动的市场,没有卖不出的商品
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对中国众多的人口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人多市场就大。其实并不然,例如拥有1500万人口的“大上海、小生意”,说得就是大上海虽然人多,但是摆摊设点做生意的公司更多,竞争更大,这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只注重内销忽视外销必然会造成国内市场疲软,国外市场难产的被动局面。新中国刚成立时,大上海只有4000家企业,而其他城市只有一些不成规模的零星企业。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仅改革开放20年的时间各城市就发展超过了400万家企业,这种以城市改革为中心的重工轻农格局,一度导致积压物资堆满仓库卖不出去,工厂被迫停产,工人无奈下岗。万念俱灰之后,人们一下子想到了拥有9亿农民的广阔农村市场,转眼间鱼满仓、粮满屯的农村也告急了,海南西瓜烂地里,福建柑桔没人摘的物贱伤农现象表明,重农轻商不搞流通也不行。因此,这种继城市市场危机之后接踵而来卖粮难的农村市场危机,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的市场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难道中国人真的富到什么都不缺了?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许多家庭仅仅解决温饱之后就不再增加消费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笔者将在本书第八章的福利保障篇中给出答案。
国家为卖不动的市场,动了肝火,提出了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但成效并不明显,这一严峻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亟待全球出击寻找国际市场消化国内过剩商品时代了。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到了从解放生产力向局部限产限制生产力,特别要将旺盛的生产力引导到海外去参与国际分工的时代了!总之已经到了仅以一世之法难以应万世的时代了。
我们要用好一个中国市场换回的143个国家、地区大市场。国内市场卖不动,就到国外去卖。中国人买不起的东西,外国有人买,中国人用不上的东西,外国有人用,中国人不想要的东西,外国有人想要。中国的市场饱和了,但国际市场还有许多的空白需要我们去占领。只有卖不动的市场,没有卖不出的东西!这就是市场铁的规则。
过去,我们仅靠外经贸一个部门做境外的市场开发工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过去,我们仅依赖国家计划调拨和国家经贸委指导瞬息万变的市场也显然无济于事了。因此,我们在中华复兴的新时期里,要全民发动,时刻念好市场兴国这本经。
我们对外开放前20年发展坐标系定位在招商引资请进来上,而后20年发展坐标系则应定位在全球出击走出去上。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市场兴国问题。
我们在重视扩大内部需求同时,必须扩充海外市场。20年前,中国是在什么东西都要排队买的情况下制定改革开放坐标系的。但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倍数增长,把国内消费市场弄垮了,仓库堆满了,机器逼熄火了,人员被迫下岗回家了的危机始终困扰着各级政府无所适从。然而就是到了这个地步,有些管理者们的思维还仍然沉浸在刻舟求剑的开放初期阶段,心中想的第一件事仍然是招商引资铺新摊子上大项目,对老项目的产品积压与市场配套问题漠不关心,总认为东西卖不出去是企业的事,并不深究市场比招商引资更重要的道理。更有甚者,一些屁股指挥脑袋的本位主义权力部门,不顾人满为患,产品堆积如山的现实,还在为全球出击走出去发展设置人为障碍。有些专吃卡脖子饭的部门,甚至连中央国务院文件号召人们走出去的话都不听,这显然太不合时宜。
当今世界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市场过剩有关。中国的商品堆积如山已导致许多工厂停产、职工被迫下岗待业等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一向值得骄傲的9亿农民大市场,现在也出现了粮屯子堆满卖不出去的恐慌现象。
我们认为进入21世纪的中国,应该将前20年招商引资请进来的坐标系及时调整到全球出击走出去的新坐标系上来。只有定位定准了,才能将改革初期提出的“打破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框框,极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目标,修改引导到向国际需求市场进军的新坐标系上来。如果不这样,那些被前20年全面解放出来的生产力,就会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挤垮一切健在的朝阳市场,而变成全面可怕的物资过剩疲软市场。
如果不早日全面走向国际市场,那些随着中国加入WTO不请自来的百国万商将会云集中国,踏平中国发育不全的脆弱市场。到那时,我们再研究“市场兴国论”恐怕晚矣!所以,立志中华复兴的中国人,一定要深入做好“市场兴国”这篇大文章。
当前限制开荒种田的政策很好,这样既解决荒山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又减少了粮食过剩带来的压力。至于另外一种无情压锭砸碎纺织机器回炉的做法,如果能够学习日本、韩国、台湾等经验,将一些尚能用的二手设备转手给需求国家,倒不失为一种解决机器设备生产力过剩问题的好方法。据笔者所知,江苏一家纺织厂设备仅安装9个月就接到了压锭通知,而这套较新的设备恰恰是巴基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急需上马购进的设备。总之,消肿限产将淘汰机器换回一些钱,总比劳民伤财化成一堆铁水要好。无情限产已成定局,有情引导走向国际市场则大有文章可做!
二、 政府要当裁判员,勿当运动员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将一切经济活动的支配权揽入手中,实际上是将资源配置、组织生产、分配收入、技术创新等重大责任放到几个负责制定计划的人的头上,用他们的偏好代替亿万民众的需要,用他们的积极性代替亿万民众的积极性。这种由政府包办一切的经济模式,尽管政府有搞好经济的积极性,但是违背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对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利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制经济,它不仅约束经济人的行为,也约束政府的行为,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那么政府是不是在市场经济中无所作为?当然不是。政府是在不直接干预经济的前提下,以经济活动的第三方角色出面,通过行政执法维持市场的秩序,公平裁判市场的纠纷,维护市场良性竞争。从培育和维护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的角度看,政府应当在已有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基础上,将其发挥作用的重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明确、分解和规范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完善与新体制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府基本退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
——改进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体制,主要以经济、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性直接干预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增加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动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健全市场规制职能,以法律制度界定和保护产权,以及保障产品生产要素的流通,打破地方和部门的行政性限制或垄断,维护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市场进入者创造有基本信用的、可预期的、公平竞争的秩序。
——完善市场服务职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和传播,加强信息服务。
——改进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高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的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增强社会冲突管理职能,倡导政府与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勾通与交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弱势群体提供必要援助,形成与社会多元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多渠道、多层次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
——加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职能,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治理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降低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三、不找市长找市场,市长也要找市场
199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界出现了一件震动全国的特大新闻,西南某地一家在中国有影响的企业破产,正式宣告破产之日,全厂处于一片悲痛之中,上千名激愤的工人聚集在厂内,一些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和即将退休和已经退休的人员,竟然有的扛着毛主席的画像,有的扯出横幅,上书毛主席语录,有的在胸前佩带毛主席像章,有的对着毛主席画像下跪磕头,嘴上还呼喊,毛主席,您不该走呀!您睁开眼睛看着吧!还有的人大声呼喊,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与此相似,1993年,只有7年历史和拥有120名员工的大地科技开发公司,一举买下了具有百年历史、1800名职工的武汉火柴厂。该厂被兼并后,搞了问卷调查,1200名在职员工中只有200名表示愿留,而不愿意留下员工的理由竟是不愿意为私营企业主资本家干活,由主人变成雇员。
近几年,因企业倒闭而下岗的职工频繁到政府上访,而上访的主要原由是向市长要工作、要救济。这种吃惯了大锅饭,只知道向政府伸手;而不去自己想办法的事,让市长们有苦难言,因为市长也要到市场上找饭吃。
计划经济是政府经济,一切由市长说了算,而市场经济是市民经济,需求经济,一切由市场来决定。凡是市场需要的就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没有市场的产品或者服务,会被自动逐出市场。找市长也许能解决你的一时之需,但不能管你一辈子。这就是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长给你的救济金,只能解决你暂时困难,而市场则教会你谋生的本领,只要你有经济眼光,只要你有吃苦精神,你就会在市场中占得先机,赚取你的第一桶金。
可以让事实来证明笔者的观点。某沿海城市政府,在前年为了解决一部分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出路,搞“拉郎配”式的企业兼并,由政府出面以行政手段让一个效益最好的大商场,兼并了该市濒临倒闭的文化用品厂和鞋帽厂,两厂的职工转行进了商场当营业员,同时两厂的厂房略加改造成了商品仓库。一时成了该市的体制改革典范,也成了市长的一大政绩。但仅仅一年,商场无法消化增加的经营成本,出现了运转不灵,迅速由赢利变为亏损,也进入了困难企业的行列。因为正常企业之间的兼并是一种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市场自发行为,而不是解决政府困难的市长行政行为。找了市长,市长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会包你一辈子。
市场经济使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支配作用大大降低,过多的干预只能是忙中添乱,火上浇油。政府要解决的不是微观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宏观经济环境中的问题。如制定让下岗职工重新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工商、税务、法律服务方面为下岗职工提供优惠条件等。而下岗职工应该抛弃计划经济时期的老观念,大胆的闯市场。目前有许多有创业精神的下岗工人在经过短暂的痛苦之后,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创业,其中有许多人也取得了成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