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非洲,人们总认为那里是烈日当头,沙漠无边、土地贫瘠,但那是非洲内陆的景象。而东非的毛里求斯则被马克吐温喻为“比天堂还要天堂的国家”。我曾到该国参加世界华人会议,感到那里确实风景秀丽、富庶、安详,确实是一个不负有“非洲夏威夷”之称的国家。
1. 印度洋中的“经济乐园”
毛里求斯共和国面积2040平方公里(包括属岛)。位于印度洋西南部,东经37°35',南纬20°15'。国土面积2 .040平方公里(包括属岛),本岛面积1.865平方公里。距非洲大陆东海岸2 .200公里,距马达加斯加岛约800公里,距留尼旺约160公里,距澳大利亚约4.827公里。毛里求斯岛由火山爆发形成,浅海为珊瑚礁环绕。沿海为平原;中部为高原,包括大港山脉、黑河山脉和莫卡山脉,平均高度600米。最高峰黑河之巅高826米,为全国最高点。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
2005年人口124.8万。居民主要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后裔,占全国人口的67%,克里奥尔人占29%,华裔和华侨约3万人,欧洲居民1.5万人。官方语言为英语,多数人讲印地语和克里奥尔语,法语也普遍使用。51%的居民信奉印度教,31.3%信奉基督教,16.6%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人信奉佛教。
毛里求斯原为荒岛。1505年葡萄牙人马斯克林到达该岛,取名“蝙蝠岛”。1598年荷兰人来此,以荷兰莫里斯王子的名字命名为“毛里求斯”。统治100年后离去,1715年旋被法国占领。1810年英军战败法国后占领该岛。1814年成为英国殖民地。此后从美洲、非洲、印度移入大批奴隶、囚犯和自由民到此从事垦殖。1961年7月英国被迫同意毛里求斯实行“内部自治”。1968年3月12日宣布独立。1992年改为共和国制,同年3月1日改称现国名。
全国可耕地面积为11.08万公顷,其中蔗田76186公顷,粮田5262公顷。2001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6%。粮食每年需进口20万吨左右。其他农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洋葱、水果等。畜牧业主要饲养牛、羊、猪、鹿、鸡等。80%的奶制品和90%的牛肉依靠进口,猪肉、鸡和蔬菜基本自给。有渔业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水产资源丰富。
毛里求斯原为生产蔗糖的单一经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政府开始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糖业、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三大经济支柱。90年代以来,毛政府在巩固三大支柱的基础上,致力于经济多元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国投资,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并将路易港建为自由港,拟使毛成为西南印度洋地区的金融中心。但由于毛国家小、资源缺乏,经济易受国际市场影响。1999年,毛里求斯政府进一步推进经济自由化进程,不断开拓贸易渠道,扩大出口;简化投资手续,吸引外资;支持企业到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筹建“商业园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使之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
进入新世纪,毛里求斯政府又开始致力于发展以信息技术和通讯业为核心的新经济,拟将毛建设成本地区的信息和通讯中心。2003年,政府继续推进糖业结构调整,公布了非糖农业战略发展计划;成立专门机构为出口加工区企业寻找出路;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出“综合休闲计划”;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向信息通讯技术产业提供资金和政策倾斜,积极推进电信自由化进程;保持对教育的高投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人力资源开发。
2. 毛里求斯的“洋风景”秀色可餐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毛里求斯原有的地理优势虽有所减退,仍不失为印度洋中的战略要冲。毛里求斯自然资源贫乏,迄今尚未发现有可开采的矿产资源。但毛里求斯风光优美,海景尤为独特,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毛里求斯国土虽小,却拥有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的海洋专属经济区。
毛里求斯的首都路易港始建于1735年,位于毛里求斯岛西北海岸,居民14万人左右。当时由法国总督布唐奈斯督建,并以法王路易十四命名。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最大海港,年吞吐量达300多万吨。
这里聚居着各种肤色的人,有非洲人、欧洲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以及相当数量的华侨,因此这座城市里既有哥特式的议会大厦、市政厅,也有阿拉伯式的清真寺、印度式的寺院和中国式的庙宇。
我借到这里参加世界华人会议之机,也顺便看了看毛里求斯的“洋风景”。路易港市内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很多,留有许多殖民地时期的建筑,还有著名的威廉炮台,站在高高的炮台上可俯视路易港全景。
在当地的自然博物馆内,我和我的同事看到存展的一幅多多鸟的骸骨。听解说员说,这种鸟是毛里求斯的象征,可惜现在已经灭绝了。另外,路易港还有一个仿古大庄园,里面设有仿古蔗糖制造场及酿酒场,游客在里面可以看见毛里求斯昔日的面貌和生活方式。
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有一条全是华人开的商店与餐馆的街道,很多的华人就住在这里,这就是著名的唐人街,又称为“非洲最大的华埠”。漫步唐人街,可以听到纯正的汉话,吃到地道的中国菜。而且是完全是一种老乡见老乡,满面喜洋洋的情景,他们一面家乡热情地接待你,一边拼命地打听大陆的情况。
到路易港畅游了一天之后,我们正打算好好歇一歇。谁知天刚黑,就被毛方陪同人员邀请到一座印度寺院里观看“火上舞蹈”,看到一名印度人赤着脚在炭火上起舞,这情景让我和我的同事既紧张又兴奋。
3. 华侨掌控毛里求斯经济20%
1972年4月15日,毛里求斯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毛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发展顺利,双方签有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建交后中国向毛提供各种援助,迄今已为毛援建体育场、桥梁、机场航站楼、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低造价住房等项目。
中毛互利合作始于1982年,目前在毛的中国公司主要有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云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
2003年12月,毛里求斯总统阿内罗德•贾格纳特表示:“我们欢迎中国企业来毛里求斯落户,我们愿为你们开拓非洲和其它地区的市场提供最好的平台。”
贾格纳特说,“与许多非洲国家相比,毛里求斯政局稳定,投资环境良好。此外,毛里求斯还是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以及《洛美协定》和《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等重要国际组织和协定的成员国和缔约国,中国投资者在毛里求斯生产的商品进入这些市场可享受免关税、免配额的优惠待遇,因此中国投资者可把毛里求斯作为进入这些广阔市场的跳板。”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印度洋小国毛里求斯,华侨实业家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他们的强项在于,既能与正在变身为经济大国的中国联系紧密,而且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他们能充分利用毛里求斯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地理条件,摸索出新的经营发展之路。
毛里求斯的“华商经贸专业联合会”现在拥有大约300家企业会员,涉及贸易、制造、食品、房地产、旅游等不同行业。据说,占总人口2%至3%的华侨目前掌握着毛里求斯经济的20%。
该联合会的会长李淼芳先生在30年前继承家业,凭借进口和销售日本制造的电动工具扩展了事业,现在拥有贸易、房地产、旅游等6家公司。
从2008年开始,李会长大量进口了中国制造的电动工具,这些电动工具的价格比欧美同类商品便宜80%。他还计划把中国的原料运到毛里求斯加工成建材,然后出口给东南部的非洲国家。李会长说:“华侨不单是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光,也因为勤奋创业获得成功。”
经营“毛里求斯纺织公司” 的吴老板是第三代侨民中代表人物,他很有毅力和魄力,经过20年创业奋斗,把当初只有20名员工的街头工厂变成来毛里求斯最大的服装公司。产品主要远销到欧美国家,2005年的销售额高达2.64亿美元。该公司与中国的联系密切,曾从上海等地雇用了1500名纺织工人,占员工总数的将近五分之一。目前公司正在打算在中国建设新工厂。
一直经营鱼类加工食品的孔先生也正筹划从中国进口原料。因为他的货源是二手货,他的原来进货对象(一家新西兰公司)用的是经中国工厂加工过的原料。为此,与他一道打理生意的父亲和哥哥专程前往中国进行了考察。他笑着说:“虽然我不会讲中文,但有着中国人的面孔。做起生意来应该比较方便。”
4. 中国工人毛里求斯发“洋财”
制糖是毛里求斯的传统工业,出口加工业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2003年出口总值为320.6亿卢比。主要产品是纺织品、服装、钟表、珠宝首饰、仪表等。由于纺织业空前发达,但苦于由于当地人口少,不能完全满足纺织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毛里求斯开始从中国引进劳务人员。
中国工人的技术熟练、工作高效、吃苦耐劳,深受毛里求斯官方和资方的好评。中国向毛里求斯输出的工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到2000年高峰时期,在毛里求斯打工的中国工人超过了12000人。毛里求斯成为中国向非洲派遣劳务人数最多的国家。赴毛里求斯的中国工人最初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和福建地区,现在已增加到四川、江西、云南等地。
2006年11月,来自13个非洲国家的20位工会领导人在浙江参观访问。毛里求斯劳工大会主席贝叶•库勒曼说,毛里求斯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和员工,他们内向、勤劳、有很强的纪律性,在当地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如今,中国传统的春节已成为毛里求斯的重要节日之一。
外贸是毛里求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出口蔗糖和出口加工区产品,进口粮食及其它食品、棉毛原料、机器设备、石油产品等。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毛里求斯主要贸易国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南非、印度等。截至2000年底,毛里求斯已同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也无疑对想到毛里求斯经商的中国人开了绿灯。
更多文章:
辽国后裔契丹人被金人压迫起义
蒙古强攻金国节节败退
财富跑到“黑吉辽”
中部崛起六省商机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