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长期看好锑价中枢上移
|
日期:2025.04.29 资讯来源:长江有色金属网 浏览人次:728 |
据海关数据,2025年3月中国锑矿砂及精矿进口量为1483.0吨,环比下降55.8%,同比下降63.9%;1—3月锑矿砂及精矿进口量为9530.2吨,同比下降25.5%。
中信建投指出,锑精矿进口量下降明显,支撑锑价高位运行。目前内外价差仍然较大,海外矿石进口依旧受阻,缅甸强震对矿端供给或存扰动,国内主要矿企品位下降、生产成本上升态势凸显,锑价持续向其内在价值回归逻辑未改,长期看好锑价中枢上移。
截至4月25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显示,长江地区,1#锑均价已从月初的218000元/吨上涨至242000元/吨,上调24000元/吨,涨幅11.01%。
断裂的供应链
缅甸的7.9级强震,成为压垮全球锑供应链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个东南亚国家贡献了全球约4.5%的锑矿产量,其出口的锑矿中90%通过瑞丽口岸进入中国。
地震导致曼德勒-木姐公路损毁,瑞丽口岸通关效率骤降,叠加余震频发引发的矿区安全排查,直接切断了中国从缅甸的锑矿输血通道。
更致命的是,这场天灾暴露了全球锑资源的“脆弱性”——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替代来源国虽在2025年一季度对华出口量有所上升,但短期内难以弥补缺口。
这种供应链断裂,加剧了“面粉比面包贵”的荒诞局面:海外锑锭报价中值折合人民币已突破47万元/吨,而国内报价仅22.6万元/吨。
价差背后,是欧美市场因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导致的锑品“断供焦虑”。
自2024年9月中国对锑实施出口管制后,海外库存持续消耗,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氧化锑进口量在2025年一季度同比激增83%-510%,却仍难解燃眉之急。
被低估的“工业维生素”
锑被称为“工业味精”,但其战略价值远未被市场充分认知。传统认知中,锑43%用于阻燃剂、30%用于光伏玻璃,但鲜少人注意到,它已悄然渗透到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爆发式增长,推高了高功率芯片对阻燃材料的需求——溴-锑协效阻燃剂因其不可替代性,成为PCB板制造的刚需。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AI算力芯片功率每提升1W,锑用量将增加0.2克,这种“隐形刚需”正在重塑锑的需求曲线。
而在供给端,中国正为过去的资源透支付出代价。国内主要锑矿品位从2010年的2.5%降至2025年的不足1.5%,开采成本飙升30%以上。
湖南黄金等龙头企业虽受益于锑价上涨,但其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锑业务毛利率仅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折射出“量价齐升难抵成本侵蚀”的行业困局。
战略觉醒
2024年的出口管制政策,本质上是一场国家层面的资源价值觉醒。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锑生产国(占比约70%),通过限制初级产品出口,倒逼海外高价购买深加工产品。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正在扭转锑价长期贴近成本线运行的畸形格局。
安泰科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内锑锭库存同比减少13%,氧化锑库存下降23.4%,产业链已进入“去库存尾声+补库刚需”的共振周期。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资源定价权的争夺。中信建投指出,锑的静态储采比仅16年,远低于锂的200年,其稀缺性堪比稀土。
当缅甸强震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如俄罗斯锑矿受制裁),全球锑价中枢已从“周期性波动”转向“系统性抬升”。
这种趋势在资本市场早有预兆,3月,华钰矿业股价单月暴涨27.9%,折射出投资者对“资源为王”逻辑的重新定价。
新能源与地缘博弈下的锑宿命
站在2025年的节点,锑价的狂飙或许只是序幕。光伏玻璃日熔量在3月止跌回升,分布式光伏抢装潮带动组件排产超50GW,光伏用锑需求即将进入爆发期。
更宏大的叙事来自核能——铀价因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发展而年内上涨12%,这种“清洁能源金属”的走势,或许暗示了同为战略资源的锑的未来轨迹。
缅甸地震暴露的供应链风险、国内环保成本上升、以及欧美“去中国化”的锑资源布局(如东南亚新建冶炼厂),都在警示:中国必须加快对塔吉克斯坦等海外矿山的控制,才能在这场战略金属博弈中守住主动权。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全球矿产资源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