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问题元年1956
1956年3月1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场饯行晚宴在进行,现场高朋满座,来自政界的高官至少包括:副总统兼外长加西亚(Garcia)、参议员塔纳达和审计总长格雷加多(Manuel Agregado)。
几位要员亲临这场晚宴,他们要为一支40人组成的“民间探险队”送行。队伍由一个叫托马斯·克洛玛(Tomás Cloma)的菲律宾商人组织,他同时拥有一支海上渔船队和一所私立海事学校。
官商间的觥筹交错,隐喻着其后几十年中菲律宾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方式:民间探路,政府跟进。
克洛玛率领的探险队在海上航行的时间比原计划延长了一个月。他们此行收获颇丰,先后登上了9个“无人岛礁”,自称“发现者”和“占领者”。
1956年7月6日,这个激进的菲律宾商人在南海上发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他宣告了一个“新政权”的成立,“定都”费信岛(Flat Island),并将这些岛礁命名为“卡拉延群岛”——这个菲律宾词语的意思是“自由地”。
“自由地”并不“自由”,而是早有归属。克洛玛的探险队“发现”的,不过是中国南沙群岛中的北子礁、南子礁、中业礁、南钥岛、西月岛、太平岛等9个岛礁。
菲律宾公民克洛玛在1956年的这场荒诞建政,扣动了一场外交混战的扳机,周边国家和地区争相发表抗议、声明、反声明。台湾当局则派出“立威支队”开赴太平岛,夺回控制权。
当时,菲律宾政府态度暧昧。一方面,没有对克洛玛的行为表示支持,在他被台湾军队赶出南沙时,也没有对其进行“保护”。但另一方面,曾参与晚宴的副总统兼外长加西亚又宣称:“这些岛屿接近菲律宾,既无所属又无居民,因而菲律宾继发现之后,有权予以占领,而日后其它国家也会承认菲律宾因占领而获有主权。”
根据国际公认的准则,私人“占领”岛礁没有任何意义。很多年后,当人们总结2012年的国际局势,发现菲律宾再度搅动南海时,克洛玛的民间行为,为菲律宾对南海的官方侵占找到了借口。
“菲律宾政府侵占中国南沙群岛的野心,最初是通过克洛玛来实现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说。
1971年,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称:“自由地”的岛礁是菲律宾公民克洛玛发现的“无主地”,可以通过占有和有效管理的方式取得岛屿的主权。
这也是南海主权争端的第一幕,如果说荒诞不经的“克洛玛事件”尚且可以被视为某种民间行为,南越政府则是操起了真刀真枪。
“克洛玛事件”发生后,南越外交部借机发表公报,称对西沙和南沙群岛享有主权。
这一年的4月1日,刚刚成立不久的南越政府派遣四十余人组成的保安排,以接替法军为由,侵占了西沙群岛的珊瑚岛。
“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李金明说,二战后法国并没有拥有南沙群岛,且没有文件能够证实,法国真正与越南做过移交。
以西贡为政治中心的南越当局的一系列侵占举动,在此后的多年内一直未曾停止。
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北越,则与南越形成了鲜明对比。1956年6月15日,越南(北越)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在接见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说:“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
1971黑金
石油的诱惑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1971年,南海风浪骤然升级。
同年7月10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突然召集国家安全会议,讨论南沙群岛的地位问题。菲政府指称:台湾当局的军舰在南沙海域向一艘无武装的菲律宾海军船“开火”。
会后,菲律宾发表声明:因为太平岛临近菲律宾,所以台湾军队或任何其他军队的出现都是对菲“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声明还重提1956年克洛玛事件中的“自由地”,声称53个岛屿属于菲律宾。
平静局面突然变化的秘密,藏在平均深度1200多米的海底。
菲律宾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艾琳·巴维耶拉(Aileen Baviera)直截了当地表示,“卡拉延群岛对菲律宾至关重要。”其理由如下:岛礁本身的经济价值虽不大,但周围海域向来是丰富的渔区,至今仍可能蕴藏有大量的鱼类资源。该地区亦被认为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海底矿物资源。
对于急需加速工业化的东南亚国家而言,石油的诱惑显而易见。后来南海甚至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更进一步提高了南海油气资源的潜在地位,加剧了争端。
海上油井如雨后春笋矗立于南海的水面之上,轰鸣的机器钻入海底,源源不断地开采出黑金。
“在农业国时期,对海洋的需求不大,无法产生海洋意识。比如中国,郑和下西洋‘玩’了一趟又走了,但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南海的意义。”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
西方石油公司冲着大把的商业利益挤了进来,令海上的明涛暗流更为复杂。
1972年,菲律宾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合约,美国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城市服务等能源巨鳄都进入中国的南沙海域。南越西贡当局也拉拢美国壳牌公司在九段线内进行石油钻探。
卷入争端行列的还有马来西亚和文莱。
1968年,马来西亚政府也将包括中国南康暗沙、海宁礁、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在内的8万多平方公里南沙群岛海域划为“矿区”,并出租给美国壳牌公司的子公司——沙捞越壳牌公司开采石油。
时至今日,南海“矿区”的大规模油气开采仍在继续,并成为马来西亚和文莱的重要能源来源。
南海问题风起云涌的1970年代,中国大陆却正值“文革”浩劫,海军力量亦严重不足。
形成对比的是,菲律宾方面先后通过1970、1971、1978、1980、1999年的5次军事行动,占领了南沙群岛9个岛礁,并在所占岛礁上修建多处军事基地,派驻军队。
几位要员亲临这场晚宴,他们要为一支40人组成的“民间探险队”送行。队伍由一个叫托马斯·克洛玛(Tomás Cloma)的菲律宾商人组织,他同时拥有一支海上渔船队和一所私立海事学校。
官商间的觥筹交错,隐喻着其后几十年中菲律宾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方式:民间探路,政府跟进。
克洛玛率领的探险队在海上航行的时间比原计划延长了一个月。他们此行收获颇丰,先后登上了9个“无人岛礁”,自称“发现者”和“占领者”。
1956年7月6日,这个激进的菲律宾商人在南海上发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他宣告了一个“新政权”的成立,“定都”费信岛(Flat Island),并将这些岛礁命名为“卡拉延群岛”——这个菲律宾词语的意思是“自由地”。
“自由地”并不“自由”,而是早有归属。克洛玛的探险队“发现”的,不过是中国南沙群岛中的北子礁、南子礁、中业礁、南钥岛、西月岛、太平岛等9个岛礁。
菲律宾公民克洛玛在1956年的这场荒诞建政,扣动了一场外交混战的扳机,周边国家和地区争相发表抗议、声明、反声明。台湾当局则派出“立威支队”开赴太平岛,夺回控制权。
当时,菲律宾政府态度暧昧。一方面,没有对克洛玛的行为表示支持,在他被台湾军队赶出南沙时,也没有对其进行“保护”。但另一方面,曾参与晚宴的副总统兼外长加西亚又宣称:“这些岛屿接近菲律宾,既无所属又无居民,因而菲律宾继发现之后,有权予以占领,而日后其它国家也会承认菲律宾因占领而获有主权。”
根据国际公认的准则,私人“占领”岛礁没有任何意义。很多年后,当人们总结2012年的国际局势,发现菲律宾再度搅动南海时,克洛玛的民间行为,为菲律宾对南海的官方侵占找到了借口。
“菲律宾政府侵占中国南沙群岛的野心,最初是通过克洛玛来实现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说。
1971年,时任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称:“自由地”的岛礁是菲律宾公民克洛玛发现的“无主地”,可以通过占有和有效管理的方式取得岛屿的主权。
这也是南海主权争端的第一幕,如果说荒诞不经的“克洛玛事件”尚且可以被视为某种民间行为,南越政府则是操起了真刀真枪。
“克洛玛事件”发生后,南越外交部借机发表公报,称对西沙和南沙群岛享有主权。
这一年的4月1日,刚刚成立不久的南越政府派遣四十余人组成的保安排,以接替法军为由,侵占了西沙群岛的珊瑚岛。
“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李金明说,二战后法国并没有拥有南沙群岛,且没有文件能够证实,法国真正与越南做过移交。
以西贡为政治中心的南越当局的一系列侵占举动,在此后的多年内一直未曾停止。
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北越,则与南越形成了鲜明对比。1956年6月15日,越南(北越)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在接见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说:“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
1971黑金
石油的诱惑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1971年,南海风浪骤然升级。
同年7月10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突然召集国家安全会议,讨论南沙群岛的地位问题。菲政府指称:台湾当局的军舰在南沙海域向一艘无武装的菲律宾海军船“开火”。
会后,菲律宾发表声明:因为太平岛临近菲律宾,所以台湾军队或任何其他军队的出现都是对菲“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声明还重提1956年克洛玛事件中的“自由地”,声称53个岛屿属于菲律宾。
平静局面突然变化的秘密,藏在平均深度1200多米的海底。
菲律宾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艾琳·巴维耶拉(Aileen Baviera)直截了当地表示,“卡拉延群岛对菲律宾至关重要。”其理由如下:岛礁本身的经济价值虽不大,但周围海域向来是丰富的渔区,至今仍可能蕴藏有大量的鱼类资源。该地区亦被认为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海底矿物资源。
对于急需加速工业化的东南亚国家而言,石油的诱惑显而易见。后来南海甚至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
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更进一步提高了南海油气资源的潜在地位,加剧了争端。
海上油井如雨后春笋矗立于南海的水面之上,轰鸣的机器钻入海底,源源不断地开采出黑金。
“在农业国时期,对海洋的需求不大,无法产生海洋意识。比如中国,郑和下西洋‘玩’了一趟又走了,但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南海的意义。”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
西方石油公司冲着大把的商业利益挤了进来,令海上的明涛暗流更为复杂。
1972年,菲律宾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合约,美国雪佛龙-德士古、菲利普斯、城市服务等能源巨鳄都进入中国的南沙海域。南越西贡当局也拉拢美国壳牌公司在九段线内进行石油钻探。
卷入争端行列的还有马来西亚和文莱。
1968年,马来西亚政府也将包括中国南康暗沙、海宁礁、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在内的8万多平方公里南沙群岛海域划为“矿区”,并出租给美国壳牌公司的子公司——沙捞越壳牌公司开采石油。
时至今日,南海“矿区”的大规模油气开采仍在继续,并成为马来西亚和文莱的重要能源来源。
南海问题风起云涌的1970年代,中国大陆却正值“文革”浩劫,海军力量亦严重不足。
形成对比的是,菲律宾方面先后通过1970、1971、1978、1980、1999年的5次军事行动,占领了南沙群岛9个岛礁,并在所占岛礁上修建多处军事基地,派驻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