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份,在安倍首相的安排之下,由原亚行行长黑田东彦接任日本银行行长职位。黑田被日本媒体称之为“只要能干什么都可以干的”行长。他上任后日本银行每月增加购入资产7万亿日元,并以每年60万-7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础货币,直至实现2%的通胀目标。
随着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日本股市持续大幅度上扬,日元汇率也不断贬值,股市从2012年12月31日的10600点,一路攀升至2013年5月的接近16000点,最高时的涨幅达50%。日元对美元汇率曾一度贬值达1美元兑101日元以上,贬值近30%。根据日本政府6月发表的扣除通货通胀因素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增加4.1%,私人消费增长0.9%,出口增长3.8%,进口增长1.0%,增长速度均为2013年所罕见。
然而,2013年5月份以来,随着美国年底前会减少债券购买的传闻后,金融市场再度骚动。日本股市也陷入波动之中,每日跌幅平均超过3%,2013年6月13日再度暴跌6.35%,日经225指数报收12445.38点,创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以来的最大降幅。
2013年6月14日安倍首相发出了第三支箭,即经济成长战略。但是,非但未稳定股市,反而波动更加频繁。表明日本的实体经济并未感受到“安倍经济学”的实际效果。
“安倍经济学”是赌博性的金融缓和政策
欧美多国对日本提出的“安倍经济学”难以理解,如失业问题,欧美国家普遍处于高失业率时期,特别是年轻阶层的失业率高企。在欧洲经济圈内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失业,即使在英国失业率也已经高达20%。与此相比,日本的失业率只有6%,在欧美国家看来算不上什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3年6月英国举行的八国峰会上,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曾指责,“日本推进日元贬值政策对于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条件的国家来说是很不利的”。另外,即使日本大肆宣扬的其国内的通缩问题,在欧美看来只能说涨落不明显而已,从经济发展过程看也只是极为缓慢的通缩。所以,日本不应实施赌博性的金融缓和政策。
而“安倍经济学”将为日本留下难以预料的“祸根”——巨额的债务。据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度末日本政府债务膨胀至991万亿日元,2013年新通过2013年度财政预算与2012年度补充预算合计金额超过100万亿日元,预计到2013年度末债务总额将超过1000万亿日元,政府债务已经超负荷。加之人口老龄化、经济持续低迷、工资不升反降、民间储蓄减少。更重要的是大地震后,日本电力供应不足、能源进口大幅增加,而日元贬值又导致日本贸易连续10个月逆差,经常收支顺差也逐步收窄,不久的将来可能出现“日本版的双赤字”,即贸易赤字与经常收支赤字。日本曾在G20峰会上,向全世界承诺,2015年实现基础财政赤字减半,2020年实现顺差。如日本2014年果真提高消费税,日本非但难以实现其承诺,很可能面临“财政悬崖”。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