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媒体《卫报》认为,“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的冲击波及了全世界。而如果暴跌的油价导致俄罗斯经济崩溃,则可能会再次带来冲击。”其分析称,俄罗斯经济危机的蔓延至少有5种可能的方式。
第一,俄罗斯的问题来自于原油价格的暴跌,而其并不是唯一难熬的国家。委内瑞拉和伊朗都很难在油价低于70美元/桶的情况下支撑下去。如果俄罗斯倒下了,那下一个会是谁?
第二,俄罗斯与东欧仍然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俄罗斯的经济崩溃可能会对波兰和已经摇摇欲坠的乌克兰等国家造成严重的影响。西欧也同样可能由于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运输切断而受到影响。
第三,国际经济信心可能会受到打击。自2014年春天以来德国脆弱的经济表现,可能会加剧忧郁的经济情绪。欧元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可能会对德国造成更大的影响,莫斯科与基辅之间的紧张关系显然也不会有帮助。俄罗斯足以将德国也拖入衰退,随之可能也会使得欧洲中央银行开始量化宽松。
第四,没人可以肯定普京总统将会对自1998年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形势做出何种反应。将俄罗斯视为在地缘政治和军事上仍然举足轻重大国的普京很可能会夸大其膨胀的信心。
第五,2014年3月西方制裁开始时,外资银行对俄罗斯的贷款仍有2090亿美元。要记得在1998年,巴克莱银行为在俄罗斯蒙受的损失专门拨付了2.5亿英镑。金融交易现在如此的复杂,又杠杆高企,无法预测此次的损失将会有多么严重。
重温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来龙去脉
那么,今天的俄罗斯究竟是否会重演1998年的噩梦?首先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当年的场景和原因。
1998年俄罗斯遭遇的金融危机共有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97年下半年,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以韩国资本为先导的大量外资撤离俄罗斯市场。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俄罗斯股票市场大跌30%,继而殃及债券和外汇市场。尽管俄罗斯央行进行了救市,仍有100多亿美元外资流出俄罗斯。
第二波发生于1998年5、6月间,由于俄罗斯长期掩盖的财政赤字问题暴露,国际资本再次加速流出俄罗斯。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选任的基里延科出任总理时,俄罗斯内债和外债余额已经高达2000亿美元,1998年政府预算中债务还本付息额已经占到财政支出的58%。同时,俄罗斯杜马修法改变了外资持有俄罗斯公司股份的比例,加剧了外资对俄的不信任感。当时俄罗斯国债收益率狂飙至80%,卢布大幅贬值,金融资产无人问津。
第三波源于政府的干预政策。在当时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基里延科政府在1998年8月出台三大金融稳定措施,包括将卢布对美元汇率浮动上限由1:6.295扩大到1:9.5(即主动贬值50%),到期外债延期90天偿还,并将短期国债展期为3年期国债。此举导致投资者信心彻底丧失,股、债、汇暴跌,引发银行挤兑和居民抢购,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1998年当年GDP下降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同时,俄罗斯的主权债务危机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连带影响。作为俄罗斯最大的债权国,德国的商业银行产生大量坏账,同为独联体国家的乌克兰货币贬值35%,白俄罗斯货币贬值70%,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受到波及。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经济根源
根据招商证券创作的研究报告《政府债务问题专题研究之三: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及其启示》,俄罗斯1998年危机的经济根源包括以下4点。
第一,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全面衰退。1990年代俄罗斯独立初期,叶利钦政府选择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提出“休克疗法”,意图一步到位完成从前苏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具体步骤为:第一步放开物价以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定价方式,第二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弥补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三部推动国企的私有化进程,以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过,由于俄罗斯当时商品短缺、生产下滑的现实条件,休克疗法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卢布不断贬值,消费市场萎缩,且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到权贵阶层手中,为寡头经济埋下根源。1992年至1997年间,俄罗斯GDP累计下降达40%,工业生产下降50%,造成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第二,俄罗斯财政危机的发展。由于经济衰退,企业利润下滑,俄罗斯政府收入连年下降,财政赤字最高时接近GDP 的10%。同时,中央政府将包括增值税在内的税收总额较大的税种划归自身征收,而将个人财产税等总额较低的税种划归地方政府,导致1990年代俄罗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比重最低时仅为40%,相应的联邦转移支付低于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5%,同时财权事权匹配混乱。这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债冲动,甚至直接向欧洲国家发行债券。自1993年5月短期国债市场启动起,短期国债存量在1998年8月时已经超过约550亿美元,国内债务总量也上升到约1100亿美元,另外国内三角债余额也达到10000亿卢布。
第三,畸形的产业结构。独立初期俄罗斯政府的政策导致俄罗斯食品工业严重衰退,轻工业几乎消失,沦为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初级产品以换回食品、日用消费品的低级循环。当时俄罗斯70%以上的出口产品为能源和初级产品,30%以上的进口是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对外贸易总额约占GDP的35%,外汇收入的70%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因此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对俄罗斯的偿债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资本开放过度、引进外资结构不合理。从1996年起,俄罗斯向国际资本开放本国资本市场。由于资产价格处于历史地位,大量外资涌入促成了俄罗斯资本市场的繁荣。不过,国际资本大多在股市和短期国债上进行投机。截至1998年危机爆发,在俄罗斯累计引进的218亿美元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仅占37%,大量外资被投入证券市场,外国金融机构持有短期国债总额的约33%,约70%的股票交易量和40%的国债交易额由外资掌握。因此,资本项目开放和卢布自由兑换,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来去自由,为金融危机爆发创造了条件。
债务违约是否可能重演?用事实说话
回观今天的俄罗斯,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已经与1998年危机发生的条件有诸多不同。
虽然俄罗斯依赖石油天然气的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但今天“普京”俄罗斯的政治稳定性与叶利钦时期的混乱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当时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实体经济全面、长期衰退的脆弱基本面,以及大量外国投机者涌入造成资本市场严重泡沫这对重要矛盾,在今天的俄罗斯也并没有再一次出现。
同时,根据俄罗斯中央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12月1日,俄罗斯的国际储备总额为4188.8亿美元,其中包括3736.5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452.22亿美元的黄金。而外汇储备又可以再细分为3614.09亿美元的外国货币、83.34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9.15亿美元的储备。相比之下,2014年1月1日俄罗斯的国际储备总额为5095.95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为4696.05亿美元,外国货币4564.47亿美元。因此,截至2014年12月1日,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减少额为959.47亿美元,降幅超过20%。
不过,相比于规模较小的外债,和进口支付金额,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暂时还没有低到“火烧眉毛”的地步。
根据俄罗斯中央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1月1日,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外债总额(包括继承自前苏联时期的债务)为537.046亿美元,其中2015年到期的外债仅有20亿美元,另外70%,即373.085亿美元外债将在2017至2043年间逐步到期。在经常账户方面,依照IMF的标准,外汇储备低于3个月的进口额为风险比较高水平。而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国别贸易报告,2014年1月至3月俄罗斯自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总金额为611.69亿美元。因此,相比于支付进口和偿还外债的短期外汇需求,静态地来看,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还没有到“无米下锅”的地步。当然,剧烈贬值的卢布的确会对外汇储备的保障程度造成不确定性。
认为俄罗斯外汇储备仍然“庞大”的乐观者包括著名的全球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在西方媒体的一片“唱空”之声中,近期他对俄罗斯经济表达了长期乐观态度。据媒体报道,意欲“抄底俄罗斯”的罗杰斯目前在俄罗斯的投资组合包括肥料公司PhosAgro、俄罗斯航空公司以及一些俄股交易所交易基金。他认为:“我投资俄罗斯的一个原因是该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并且俄罗斯并没有太多债务,而且卢布属于可兑换货币。我认为如果越是深入观察俄罗斯,就会发现越大的惊喜。外界如今敌视俄罗斯,我认为这并不正确,希望一切都会过去,而我要大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