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东印度公司和散商分别向中国输入了82150担与101161担棉花,到了19世纪初,棉花占英国输华总值的四分之一,仅次于当时鸦片的贸易。但无论如何,直到鸦片被发现以前,并无任何可行的办法来扭转英方的贸易逆差。广州对印度棉花的需求经常受到中国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棉花供应的限制,印度棉花在中国的售价和利润都取决于中国棉花收获的情况,所以印度原棉棉价在中国市场上往往波动很大,“有一个贸易季度,它的波动幅度大到近1/3”。而且中国本身就是产棉大国,印度棉花在中国贸易量的增长有限。英国认识到棉花不可能长久作为印度输往中国进行贸易的大宗货物。东印度公司发现的另一种输华商品——鸦片,对于公司的贸易乃至于以后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鸦片的贸易为英国解决了三角贸易中各个环节所遇到的问题。首先它彻底解决了中英贸易中因茶叶贸易所造成的巨额逆差。
根据马士的统计,1818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价值1648500元,中国出口的茶叶价值为5483600元。以后的每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1826年鸦片值首次超过了茶叶值,达到了7480850元,到了1833年鸦片进口值增长到12185100元,而茶叶出口值才只有7775510元。鸦片的巨大利润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进口中国茶叶的资金需求,彻底改变了贸易逆差的局面。其次,它使英属印度的经济越来越依靠鸦片贸易,而鸦片的生产与贸易又控制在英国人手中,这就加深了印度经济的殖民化;再次,它扩大了英国商品的印度市场,“在印度的不列颠当局的收入当中,整整有七分之一是来自向中国人出售鸦片,而印度对不列颠工业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印度的鸦片生产。”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印贸易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这个三角贸易的“整个结构的基石”。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英、印三地的商品与贵金属之间便有了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中国商品(以茶丝为主)供应英国,英国的商品与劳务(以纺织品与航运业为主)打入印度,印度产品(以鸦片为主)运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白银流入了英属印度,印度的财富流入了英国,而英国则利用这些财富的一部分来支付中国茶叶的进口。而这种三角贸易关系,是以英国的贸易顺差为目的,以印度的殖民化为前提,通过把中国人民贡献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祭坛之上来实现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