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是为了改变贫困或者说是为了躲避贫困,而流浪四方的。
那时的温州人绝大多数到法国是想赚了钱,回家购置点田地。他们有的在上海购得船票,有的取道西伯利亚,一路辗转,飘洋过海,到那个遥远的不可知的国度,去圆一个发财梦。
早些到法国的温州人,靠自己的聪明和苦干,有的置办了房产家业,有的与法国女人结婚,渐渐地创造了长期居留法国的条件。到20世纪60年代,有的温州人已经创办了酒店、服装和家具加工场,自己成了老板。
1964年,法国成为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的国家。中国与法国的交往开始增加,这给巴黎的温州人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政治条件。家庭是温州人所建构的社会网络的核心。法国政府的移民政策也是把家庭团聚作为核心内容。
那些当上老板的温州人乘机把国内的配偶或子女或亲戚迁移到法国。那些没有当上老板的温州人也通过当老板的朋友,把自己的配偶或子女或亲戚弄到法国。温州人很相信社会关系的力量,相信“朋友多好走路”。在外出闯荡过程中,他们依靠社会关系网络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和条件。他们的社会网络主要由族亲、朋友、乡邻三者编织而成。
温州人移居法国的脚步,一直在迈动,一直没断过。目前温州人进入法国有三种方式:家庭团聚、劳工输入和偷渡。
温州人挤走了犹太人,把巴黎庙街变成了温州街。温州人盯上了巴黎的美丽城大街,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温州商业街。营业额超亿法郎的温州人有了,一年赚百万法郎的人不在少数。一位25岁的温州人在法国做进出口贸易,一年业务做到一亿法郎。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技巧是: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舍弃原有的传统资源,又不拒斥当地社会的新资源。
从法国社会角度来看,温州人显然是一个外来群体,他们的皮肤,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生活方式,都与当地不同。
巴黎的温州人已不是原来的温州人,许多人一天不喝咖啡就浑身不舒服。温州人杂货店的陈设,温州人进咖啡馆品饮闲谈,温州人的人际关系处理,许多做法上逐渐接近法国社会。
1980年的法国巴黎街头出现一位27岁的中国温州青年。他叫叶兴秋,来这里探视舅舅。他逾期不归,成了非法居留法国的移民。幸运的是在第二年,法国社会党当选总统密特朗颁布大赦令,给非法滞留法国的移民以合法身份。叶兴秋获得了长期合法居留法国的权利,给人做过家具,自己办过餐馆,又经营过服装,后来在庙街开设了首家华人艺术品销售批发店,老婆在经营一家中餐馆,两个儿子在法国上了中学。他帮助弟弟和妹妹来到法国,使弟弟成了法国有一定影响的青年画家。弟弟与一个法国女人结婚,加入了法国籍。
在巴黎,温州人做生意,规模都不是很大。最大的一家年收入在七八千万左右法郎,不像法国、英国和美国那样的大公司、大集团。我们温州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在上百万、几十万法郎左右,也有几万法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