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BYD SHENZHEN”号从江苏太仓港启航,满载超7000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向巴西。
这一事件不仅刷新了单次汽车出口量纪录,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国际化战略从“产品输出”迈入“全产业链出海”的新阶段。
9200个车位背后的物流革命
“BYD SHENZHEN”号的首次亮相,便以9200个标准装载车位的庞大体量引发关注。这一容量相当于一次性运载停满20个标准足球场的汽车,较传统滚装船效率提升超30%。
该船由比亚迪自主运营,搭载液化天然气与燃油双燃料动力系统,并配备智能化升降平台,可混装不同车型,直接缩短运输周期并降低15%-20%的物流成本。
从供应链角度看,比亚迪已形成“自建船队+自营港口”的闭环:2024年1月首条滚装船“开拓者1号”投用后,至今已累计运营四艘运输船,第五艘“长沙号”预计2025年5月交付。
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打破了对国际航运巨头的依赖,避免了“卡脖子”风险,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新范式。
巴西市场:南美桥头堡的深意
选择巴西作为首航目的地,背后是比亚迪对南美市场的精准卡位。巴西不仅是拉美最大汽车市场(年销量超200万辆),更是全球第五大锂资源国,其锂矿储量占南美总储量的21%。
比亚迪早在2024年便启动巴西巴伊亚州工厂建设,规划年产能30万辆,目标直指南美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从不足3%提升至2030年的30%。
此次首航的7000辆新能源汽车中,混动车型占比超60%。这一策略契合巴西“灵活燃料车占九成”的市场特性:当地法规要求汽油掺混27%乙醇,而比亚迪正研发适配汽油、乙醇、电力三能源的混动技术,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此外,巴西政府推出的“绿色出行计划”为新能源车提供税收减免,叠加本地化生产规避35%进口关税,比亚迪车型终端价格较进口竞品低20%-30%。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智造”的跃迁
“深圳号”的启航,表面是运输工具升级,深层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化能力输出。船上的7000辆汽车来自比亚迪常州、合肥等基地,其中常州工厂2025年一季度产量达7.8万辆,同比增长超80%。
这些车辆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其材料加工部分源自比亚迪在巴西卡马萨里市建设的专属工厂——该厂利用当地港口优势,将锂矿加工为电池原料后再返销全球。
这种“产地销+销地产”的模式,重构了传统汽车贸易逻辑:中国提供技术与资本,巴西贡献资源与市场,最终在碳排放权、产业链利润分配上形成共赢。
暗涌与破局:供应链韧性的考验
光鲜数据之下,挑战依然存在。巴西充电桩覆盖率仅为中国的1/5,一个充电桩需服务17辆车。
为此,比亚迪联合当地能源企业铺设充电网络,并推出“电池租赁”模式,将购车成本降低30%。
此外,2024年曝光的劳工纠纷事件曾引发舆论危机,比亚迪通过强化本地化招聘(巴西工厂员工本土化率超90%)、合规管理体系升级,重新赢得政府信任。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地缘政治。美国近期试图通过《美墨加协定》限制中国车企借道墨西哥进入北美市场,而比亚迪的“巴西-墨西哥”双基地布局,正为突破贸易壁垒预留通道。
谁将定义下一个十年?
“深圳号”的启航,恰逢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首超燃油车,其中比亚迪贡献超30%份额。
当传统车企还在为电动化转型焦灼时,比亚迪已用“造船运车”的硬核操作,将竞争维度拉升至供应链掌控力层面。
这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写两个“定价权”:一是锂资源从“卖方市场”转向“加工技术主导”;二是汽车贸易从“成本定价”转向“碳足迹定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