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中国铜市掀起一轮罕见“抢货潮”,洋山铜溢价(进口铜精矿升水)在短短两个月内从35美元/吨飙升至94美元/吨,涨幅达164%,创下近16个月新高。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国内铜市供需矛盾的急剧升级,更揭示出全球贸易政策波动与国内经济刺激政策交织下的产业链深层博弈。
供需失衡:基建狂潮与库存锐减的双重挤压
行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铜市呈现“现货紧、期货升”的典型结构性矛盾。上海保税区铜库存已降至2023年以来最低水平,而现货溢价持续高位运行,表明终端需求远超市场预期。这一局面主要由三大因素驱动:
1、基建投资加速落地
作为铜消费的主要领域,国内电网改造、新能源基建等项目进入密集施工期。国家电网计划2025年投资超6000亿元用于特高压及智能电网建设,直接拉动电线电缆、变压器等铜材需求。
2、关税预期催生备货潮
市场对美国可能加征铜产品关税的担忧持续发酵,部分企业提前锁定进口货源,导致保税区库存加速出清。据贸易商透露,4月以来美国买家已提前囤积超过10万吨精炼铜,进一步加剧全球供应紧张。
3、LME铜价回升引发投机需求
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突破10000美元/吨关口后,国内贸易商囤货意愿显著增强。期现价差扩大至200美元/吨以上,推动套利资金涌入市场。
价格传导:下游承压与地产拖累风险
尽管上游资源端“一铜难求”,但产业链中下游已显现压力信号:
1、电缆企业面临成本危机
华东地区多家线缆厂商反馈,当前铜价占生产成本比例已超85%,部分中小企业被迫延迟接单。数据显示,4月电线电缆行业开工率环比下降3.2个百分点,显示高价对需求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
2、房地产拖累效应持续
尽管基建投资强劲,但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12%的颓势,仍对铜消费形成长期压制。空调、家装等地产后周期领域需求复苏弱于预期,或限制铜价上行空间。
政策变量:国储调控与进口窗口的博弈
市场普遍关注两大政策风向标:
1、国储抛储可能性
若铜价持续高烧,国家物资储备局或重启铜库存抛售。2023年国储曾释放30万吨储备铜平抑市场,当前保税区库存仅剩18万吨,抛储空间大幅收缩。
2、进口窗口关闭风险
当前沪伦比值跌破7.8,进口亏损扩大至500元/吨以上。若人民币汇率波动或LME铜价继续走强,国内进口需求或被迫收缩,进一步推高溢价。
全球视角:贸易链重构下的中国定价权
值得关注的是,本轮铜市波动已超越传统供需逻辑,演变为全球贸易政策与产业链重构的缩影:
美国关税政策“蝴蝶效应”
市场传闻美国或将对东南亚转口铜材加征反规避关税,导致中国保税区铜库存加速流向美国,形成“中国缺货—美国囤货”的奇观。
新能源革命的铜需求悖论
尽管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铜需求长期增长,但短期产业链库存错配、贸易壁垒加剧了价格波动。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预测,2025年全球精炼铜缺口将达45万吨,中国市场或承担其中60%的供需压力。
市场展望:警惕“虚火”背后的真实复苏
当前铜市“抢货潮”犹如一面双面镜:一面映照出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劲动能,另一面则暴露出产业链脆弱性。未来需密切关注三大变量:
1、基建投资落地进度与资金到位情况;
2、美联储加息节奏对美元计价商品的影响;
3、国储调控政策与保税区库存变化的联动效应。
这场始于供需失衡、掺杂政策博弈的“铜价风暴”,或将成为检验中国实体经济真实复苏成色的关键试金石。对于产业链企业而言,在警惕短期价格风险的同时,更需为长期结构性变化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