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美国”),认识到双边经贸关系对两国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认识到可持续的、长期的、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鉴于双方近期的讨论,相信持续的协商有助于解决双方在经贸领域关切的问题;本着相互开放、持续沟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继续推进相关工作;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以下举措: 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中国将(一)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二)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中方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协商可在中国、美国,或双方商定的第三国进行。根据需要,双方可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二、中美联合声明提振人民币汇率拉升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双方均大幅下调美国“对等关税”以来互相加征的税率,后续建设性的谈判将继续,美方表达不希望与中国脱钩。整体来看,关税下调幅度超预期,联合声明的发布也大幅提振了市场情绪,港股市场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提升,科技、医药等高弹性板块有望率先迎来修复行情。 此外,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双双升值,也有望进一步支撑港股估值。5月13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复7.20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也一度升破7.18关口。 2025年5月12日,中美两国在瑞士日内瓦发布经贸联合声明,标志着持续七年的关税博弈迎来阶段性转折点。这场被称为"日内瓦时刻"的谈判成果,既是对过去贸易对抗的暂时缓和,也为未来双边经贸关系设定了新框架。本文将全面剖析联合声明的具体内容、历史背景、现实影响及潜在挑战,揭示这一事件在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一、联合声明的核心内容:结构性调整与策略妥协 卞洪登博士和瑞士金融界好友在一起 日内瓦联合声明并非简单的关税休战,而是包含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性安排。通过对文本的逐条分析,可以将其核心措施归纳为以下方面: 1. 关税"双轨制"调整机制 美方调整措施包括: 暂停24%加征关税: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原加征34%(24%+10%)关税中的24%部分暂停实施90天,保留10%的基础关税 取消后续加征关税:取消根据4月8日第14259号和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这些行政令曾使部分商品综合税率高达145% 中方对应调整措施包括: 同步暂停24%关税: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暂停对美商品加征的24%关税,保留10%基础关税 取消额外反制措施:取消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加征的关税,并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如出口管制、产业竞争力调查等。 瑞士首都一角 这种"暂停而非取消"的设计,体现了双方"退一步但留一手"的战略考量。保留10%的基础关税构成了"最低限度"的贸易壁垒,既为国内产业保留缓冲空间,也为未来谈判预留筹码。 2. 非关税措施的有限松绑 除关税调整外,联合声明还涉及非关税措施的调整:中方暂停对稀土、医用CT球管等关键产品的出口管制,这些措施曾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和医疗产业;美方承诺重新评估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清单,但未明确提及华为等实体清单企业的解禁问题。 双方同意简化海关程序与标准认证流程,降低"隐形"贸易壁垒。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关税措施的调整多为"暂停"而非"取消",反映出双方在敏感技术领域的戒备心理并未根本改变。 3. 制度化协商机制的建立 联合声明最具建设性的内容之一是确立了中美经贸磋商机制: 组织架构:由中方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财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牵头 磋商频率:定期在两国或第三国进行,必要时可增加工作层面磋商 议题范围:涵盖贸易平衡、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合作(如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
这一机制标志着双方从"对抗式谈判"转向"管控分歧+务实合作"的模式,为可能出现的摩擦提供了制度化的解决渠道。 三、七年关税战的螺旋升级与双输困局 要理解日内瓦声明的意义,必须将其置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脉络中审视。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双方经历了三轮主要升级: 1. 2018-2020年:关税战的爆发与僵持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关税,中方随即对部分美国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 2018年7月: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采取同等规模反制。 2019年5月:美国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从10%上调至25%,中国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25%关税。 卞洪登博士考察瑞士金融街一角
2020年1月:双方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大部分关税仍维持,且协议执行受疫情影响严重。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战促谈",双方试图通过关税施压改变对方行为,但实际效果有限。 2. 2021-2024年:科技脱钩与供应链重构 拜登政府上台后,贸易政策呈现"战术调整、战略延续"特点: 2021年:维持对华关税作为谈判筹码,同时加强科技管制(如半导体出口限制) 2022年:考虑部分取消对华关税以缓解通胀压力,但未实质性落地
2023-2024年:供应链"去中国化"加速,美国推动"友岸外包",中国强化自主创新。此阶段关税战逐渐与科技战、产业链竞争交织,形成"多维对抗"格局。 3. 2025年初:冲突的戏剧性升级 2025年2月以来,局势再度紧张: 美方行动: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10%逐步飙升至125% 中方反制:对美商品加征最高125%关税,并实施稀土出口管制等非关税措施。 卞洪登博士考察瑞士古城堡 经济代价:美国CPI受进口商品涨价影响上升2.3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出口额同比下滑18%。 这种"关税螺旋"将双方推向经济对抗的边缘,也为日内瓦谈判创造了紧迫性。 四、未来展望和没有终点的博弈 卞洪登博士鸟瞰瑞士小镇 日内瓦联合声明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但绝非最终章。七年的关税战证明,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完全"脱钩"不可行,"一方完胜"不现实。未来更可能是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寻找动态平衡——既有产业链的"小院高墙",也有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既有核心技术的各自突破,也有经贸规则的渐进融合。 卞洪登博士与瑞士好友在一起 对中国而言,关键在于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提升竞争力的动力;对美国来说,则需要超越"关税万能论"的简单思维,在维护利益与保持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全球经济则期待这两个巨人能够建立"竞争但不对抗,对手而非敌人"的新型关系。
卞洪登博士考察参观瑞士都市夜景
日内瓦时刻不是终点,而是中美探索共处之道的新起点。历史将证明,这一联合声明是两国从"相互毁灭"的贸易对抗转向"相互保证发展"的理性竞争的关键一步。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