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长江有色金属数据显示,国内稀土价格数据涨跌不一:
长江综合市场:金属镨均价报760000元/吨,较上一个交易日大涨10,000元/吨;金属钕均价报 692500元/吨,较上一个交易日大涨8,750 元/吨;金属镝均价报1967500元/吨,持平;氧化镨 均价报570000元/吨,较上一个交易日大涨6,250 元/吨 ;氧化钕均价报 565000元/吨,较上一个交易日大涨6,250 元/吨;氧化镝均价报1532500元/吨,较上一个交易日大跌10,000 元/吨;
一、政策解读:技术性优化≠战略让步,稀土管控“红线”未破
新政核心:流程提速≠配额放宽
许可周期延长:企业可申请一年期许可证,减少频繁审批的行政成本,但敏感领域客户(如军工)仍需逐案审查,涉及镝、铽等元素的磁材出口限制未松动。
配额总量控制:2025年稀土开采指标同比持平(12万吨REO),轻稀土指标占比75%,中重稀土仍严控,实际出口量或与2024年持平(约10万吨)。
全球供应链影响
中国主导地位:全球90%稀土精炼产能集中中国,美国80%稀土进口依赖中国,新政下海外补库周期或延长6-8个月,钕铁硼磁材价格或再涨15%-20%。
欧盟困境:欧盟2000份许可申请仅半数获批,特斯拉、宝马等车企被迫重启北美稀土回收项目,成本增加30%。
二、美国反制:特朗普“稀土牌”三大杀招
关税讹诈升级
精准打击:拟对钕铁硼磁材加征25%关税,波及中国对美出口的120亿元规模,倒逼特斯拉等企业“二选一”。
盟友施压:施压日本、欧盟同步实施进口限制,构建“去中国化”采购联盟,但面临成本激增阻力。
本土产能强推
《国防生产法》加码:拨款50亿美元补贴芒廷帕斯矿重启,目标2026年本土稀土精矿产能达1.5万吨(当前仅0.3万吨),但环保阻力大。
技术封锁:联合ASML限制中国获取稀土提纯设备,延缓中国高端磁材产能扩张。
资源外交围堵
乌克兰矿产协议:加速推进美乌稀土开发合作,试图控制东欧稀土资源,但乌克兰产能仅占全球1%,战略价值有限。
非洲渗透:通过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投资刚果(金)稀土矿,但面临中国“基建换资源”模式竞争。
三、中国破局:三重防线构筑资源护城河
产业链垂直整合
上游控制:包钢集团整合北方轻稀土资源,厦门钨业控股江西离子型稀土矿,集中度提升至65%。
下游反制:中国稀土集团与特斯拉谈判,以“磁材+永磁电机”捆绑供应换取关税豁免,掌握议价权。
技术降维打击
回收革命:格林美建成全球最大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基地,2025年回收量达2万吨,对冲进口依赖.
替代方案:中科院突破铁氧体永磁体量产技术,成本较钕铁硼降低40%,缓解高端领域“卡脖子”风险。
规则话语权争夺
WTO诉讼:起诉美国《国防生产法》滥用国家安全条款,争取国际仲裁支持,瓦解单边管制合法性。
标准制定:主导修订ISO稀土贸易标准,嵌入“原产地追溯”条款,限制美欧转口贸易漏洞。
四、后市推演:稀土战争进入“持久拉锯”阶段
价格走势
短期(3-6个月):氧化镝价格或冲高维持在1510000-1560000元/吨,钕铁硼磁材跟随波动区间或在10%-15%,但配额限制下涨幅受限。
中期(2026年):若美国本土产能达5,000吨/年,全球稀土价格中枢或下移8%-12%,但中重稀土仍维持溢价。
地缘博弈焦点
缅甸变量:若缅北冲突升级导致中重稀土走私断供,中国或启动战略储备抛售,压制价格波动。
技术脱钩:美国加速研发无稀土永磁体(如铁氮磁体),但商业化需5-8年,中国仍有窗口期巩固优势。
结语:稀土博弈本质是“制度优势”对决
中国稀土新政绝非“投降书”,而是以可控流通替代全面封锁的精准管控——既满足全球80%新能源车、风电需求,又守住军事科技制高点。反观美国,即便砸下千亿补贴,也难以突破“环保成本高、技术转化慢、盟友离心离德”三重困境。这场资源战争的最终结局,或将印证中国“多极化供应链”战略的胜利:谁掌握绿色产业链主导权,谁就能定义21世纪资源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