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印尼政府正式实施《2025年第28号政府条例》,通过“工业经营许可证”(IUI)制度对镍行业镍冶炼厂新增投资进行限制。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全球镍市场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对全球
镍价走势、行业发展格局以及潜在问题的引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规之下,全球镍价短期或受提振冲高
从供需关系这一影响价格的核心因素来看,印尼作为全球镍资源的重要供应国,其新规对镍冶炼厂新增投资的限制,直接作用于镍的供应端。目前,印尼已建成54座镍冶炼厂,38座处于建设阶段,45座处于规划阶段,此次限制新增投资,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镍冶炼产能的扩张速度将明显放缓。而全球范围内,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镍的需求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镍是三元锂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其高能量密度的特性使得镍的需求与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紧密相连。在需求增长而供应受限的情况下,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短期内全球镍价极有可能受到提振而冲高。
从市场情绪和预期的角度分析,印尼的新规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全球镍资源的供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投资者和贸易商会对这一政策进行解读和预期,担心未来镍供应紧张,从而在市场上提前布局,增加对镍的采购和储备,进一步推动镍价上涨。这种市场情绪的传导和预期的自我实现,也会在短期内对镍价形成支撑,使其有冲高的动力。
折射行业问题:过度扩张与供需失衡的隐忧
印尼此次出台限制镍冶炼厂新增投资的政策,从行业角度折射出此前镍行业存在的过度扩张问题。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受镍价上涨和市场需求增长的吸引,大量资本涌入印尼镍冶炼行业,导致冶炼厂数量迅速增加,产能快速扩张。然而,这种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和无序的,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匹配。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CELIOS)就认为,此前冶炼厂扩张过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这种过度扩张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下滑等。
同时,也反映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和社区权益的忽视。镍矿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矿区的开发往往会涉及到当地社区的土地、水源等权益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冲突。CELIOS与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CREA)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未来13年镍矿区周边农民与渔民的收入损失总额预计将达2.3484亿美元,2025年可能出现超3800例过早死亡案例,到2030年这一数字或将接近5000例。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社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凸显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新规引发问题:上下游失衡与政策协调挑战
印尼的新规在限制镍冶炼厂新增投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上下游失衡问题凸显。比马指出,当前镍矿开采特许权面积庞大,采矿许可数量持续增加,若仅对冶炼厂实施投资禁令,而不对上游采矿环节加以管控,只会将压力从加工行业转移至矿区,进而加剧生态破坏与社会冲突。这就如同一个失衡的天平,只抑制一端的增长,而另一端却继续扩张,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因此,如何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印尼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面临挑战。CELIOS指出当前存在潜在矛盾,一边是暂停发放新增冶炼厂许可,另一边是Danantara公司仍计划新建冶炼厂,如印尼淡水河谷公司与中国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镍冶炼项目。这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一致性,不仅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会让市场参与者对政策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此外,政策还需要与环境保护、脱碳等目标相协调。比马认为,若不对上游采矿业务许可证实施限制、不明确脱碳路线图、不整合环境政策,此次“工业经营许可证限制政策”恐将沦为表面化的行政手段,无法改变当前以“资源掠夺式开发”和“高排放”为核心的工业发展结构性方向。
印尼颁布的镍业新规对全球镍价短期内有冲高的可能,从行业角度折射出过度扩张与供需失衡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上下游失衡和政策协调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挑战,印尼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更加谨慎和科学,平衡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社区权益的关系。而对于全球镍市场来说,也需要密切关注印尼政策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和贸易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镍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