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核心方向。近日,欧洲固态电池领域传来两大突破性进展:比利时SOLiTHOR公司凭借模块化固态电池技术斩获欧盟“清洁航空”计划资助,西班牙BASQUEVOLT公司则通过EIC加速器项目加速聚合物电解质电池产业化。两家企业分别在航空与交通领域发力,标志着欧洲正以技术协同与资本驱动的方式,向全球固态电池市场发起冲锋。
航空储能革命:SOLiTHOR的模块化突围
在航空业减碳压力与电动化需求的双重推动下,SOLiTHOR携手MODABAT联盟,成为欧盟“清洁航空”计划第三轮征集中的焦点。该联盟由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牵头,成员涵盖柯林斯宇航(爱尔兰)、Axter Aerospace(西班牙)及法国ATR航空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目标直指“未来航空电池的模块化、可扩展架构”。
SOLiTHOR的核心武器是其全固态复合电解质平台。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该技术通过简化制造工艺(如干法电极涂布、固态电解质原位固化),将电池系统重量降低30%,同时满足航空平台对循环寿命(>1000次充放电)、库仑效率(>99.2%)的严苛要求。测试数据显示,其软包电池在25°C常温下能量密度达384Wh/kg,体积能量密度突破1026Wh/l,远超当前航空锂离子电池水平。
“这笔500万欧元资助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是欧洲航空业对固态技术路线的认可。”SOLiTHOR首席执行官Rodrigo Navarro表示。作为imec(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分拆企业,SOLiTHOR的航空基因深厚:其技术已应用于城市空中交通(UAM)原型机,并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混合动力飞机认证。若成功,这将是全球首例固态电池驱动的商用航空器。
交通领域破局:BASQUEVOLT的聚合物电解质攻势
当SOLiTHOR瞄准天空时,西班牙BASQUEVOLT则选择从地面交通切入。通过欧洲创新委员会(EIC)加速器项目,该公司获得250万欧元资助及潜在1000万欧元股权融资,目标直指“2027年商业化生产”。
BASQUEVOLT的技术路线聚焦聚合物复合电解质。2024年底,其开发的20Ah固态电池原型能量密度超450Wh/kg,通过高硅含量负极(硅占比>15%)将循环寿命提升至800次以上(1C充放电)。更关键的是,其针刺测试中电池未起火,热失控温度较液态电池提高50°C,安全性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聚合物电解质的柔韧性使其更适合车规级应用。”公司CTO Vincent Giordani在“2025年电池活动”上透露,其A-Sample Line工厂已具备80Ah电池量产能力,首批样品已交付汽车及航空客户。6月,BASQUEVOLT再获1050万欧元融资,计划将产能扩张至GWh级别,覆盖从电动汽车到无人机全场景需求。
技术竞速背后的产业逻辑
欧洲固态电池双雄的崛起,折射出全球技术竞争的三大趋势:
•场景定制化:SOLiTHOR的模块化设计适配航空多机型需求,BASQUEVOLT的聚合物路线则平衡了车规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
•资本协同化:欧盟资助与企业股权融资形成“政府背书+市场验证”双轮驱动,降低技术商业化风险;
•生态闭环化:从材料(如SOLiTHOR的薄型固体电解质)到制造(BASQUEVOLT的A-Sample Line),欧洲正构建本土固态电池产业链,减少对亚洲依赖。
市场分析指出,2026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美元,其中航空与高端交通领域占比超40%。而欧洲企业的突围,或将重塑全球技术标准——毕竟,当SOLiTHOR的电池飞上天空、BASQUEVOLT的电池装入汽车时,固态电池的“iPhone时刻”或许已悄然来临。
结语:从实验室到航线,从原型到量产,欧洲固态电池的双线进攻正在打破技术僵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率先解决成本、规模化与生态兼容性问题,谁就将主导下一个十年的能源革命。而答案,或许就藏在2027年的某个工厂产线与飞机起落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