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现代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等目标。《意见》为新时代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进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指明了方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资源特点等,决定了我国江河保护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江河保护治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涉及方方面面,覆盖多个领域,矿业行业便是其中之一。在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背景下,矿业行业当如何作为,持续做好新时代矿业领域的“水”文章?
参与构建现代防洪体系,守护江河安澜。水利万物而不争,但因其破坏性也易成水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水患的抗争从未停止。《意见》提出,构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强化监测设施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产流汇流水文模型和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研发应用;强化洪涝灾害风险防控,加强交通、通信、供水、能源等重点领域防洪抗灾能力建设。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地矿领域也有一支强大的地质队伍或专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与评价,或奔走于抗洪抢险救灾一线,完善国家地下水监测网和预警系统,排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国家重大工程区、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地质安全风险,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了安全防线。长期以来,地质队伍在转型发展中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防洪救灾减灾经验,也将继续在构建现代防洪体系、实现人水和谐中发挥专业优势、贡献地质力量。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意见》提出,全方位提升节水水平,推动工业节水减排,提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水平,加强矿坑(井)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工业领域是我国重要的用水部门之一,尽管用水效率明显提升,但工业领域节水提效仍面临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部分行业水重复利用率不高、非常规水利用不足、关键技术与装备存在短板等问题。当前,随着“两重”“两新”政策持续加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环节,不断应用节能、节水、环保等绿色装备,大大促进了工业领域节水减排。矿井水是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伴生产物,也是重要的非常规水源。随着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潜力的深入挖掘,矿井水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经处理达标后,矿井水不仅可用于矿区生产和生活杂用,还可在北方资源型缺水地区用于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的生态用水。在江河保护治理中,矿井水利用的技术支撑将不断增强,矿井水利用量和利用率将持续提高,前景广阔。
保护江河水生态,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江河流域水生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提出,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全域保护,形成江河生态保护带;加强江河水环境治理,强化沿河湖矿山、化工园区等水环境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当前,我国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次第铺开,围绕黄河生态区、长江生态区等开展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也在持续推进。今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继续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聚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重点遴选相对集中连片、修复理念先进、工作基础好、典型代表性强、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项目,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相信,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效,为形成江河生态保护带注入活力。
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江河保护治理中,矿业行业做好“水”文章,需要统筹好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做好这篇“水”文章,不仅是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矿业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唯有做好矿业领域“水”文章,才能夯实矿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底色,更好地支撑矿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