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区域地质志》成矿地质背景研讨暨新书发布会上宣布,第二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制完成。对于该项目的领衔指导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而言,这桩心事总算落定了。这时距他2004年提出重编倡议,已过去21年。
会场内,两排当日的“主角”——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整齐排列。它集合了32个省(区、市)区域地质志、1个跨省(区、市)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以及1∶50万、1∶100万《中国地质图》及数据库等,用60卷志书和300余幅地质图件描述出中国山川河海的前世今生。
地质志的百年传承
地质志和地质图的编写是基础工作的重点,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石。自地质学在中国生根发展之始,编图工作也随之开启。百年来,地质志见证了地质学的茁壮成长,也留下了一代代地质人不畏艰辛的忙碌背影。
1913年,被誉为“地质科学摇篮”的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成立,由留学归国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任老师。他们以18个学生(第一批)为骨干,开启了中国人自主研究地质学的时代。这18人中,有13名学员在北京西山和燕山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地质调查。1920年,由叶良辅主笔,他们联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地区地质志《北京西山地质志》。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地区地质志。
此后,地质学家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山川乡野。这中间,少不了李廷栋院士的身影。1957年,他作为中苏合作项目骨干,深入大兴安岭北部调查。在四年野外工作中,他和同事共同完成了大兴安岭北部约10万平方千米的1∶100万比例尺地质图,填补了该区域空白。1976年,由李廷栋院士主持编制的《亚洲地质图》,与《中国地质图》《中国构造体系图》一同亮相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获得了国际地学界的高度赞誉。
在7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地质学家们初步查明并建立起对中国地质构造格架、地层系统及不同时代地层分布状况的认识。然而,还没有一部能够涵盖全国情况的综合性地质志出现。1981年,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取得的成果,第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制工作启动,历时7年,完成了全国31个省(区、市)区域地质志的编纂。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地质志。20世纪90年代初,地质学家们又整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地质志、1∶500万《中国地质图》等成果,总结全国地质工作概况,集体编制了《中国区域地质概论》。这些著作在此后几十年对地质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时光在地质数据里刻下新的印记。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地质工作者继续前进,走向高原雪山、深地深海、戈壁大漠。老树要长新枝,地质志也得跟上时代的脚步。第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中所使用的数据只截止到1977年,此后几十年的地质调查数据、资料和成果还散在各处,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的编制势在必行。
满足国家发展新需求
2004年,74岁的李廷栋院士把一份报告交给地质主管部门。报告中,他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肖序常共同建议,编制一套新的《中国区域地质志》,使之符合新时代地质工作的特点与要求。
这份倡议的背后,是国家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一方面,过往积累的大量地质资料和调查成果需要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地质基础研究和地质理论需要大力创新以满足国家发展的新需求。
报告在地质学界引发热烈关注。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2006-2020)提出,要建立地质图文更新机制,开展全国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工作,编制新一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图件,开展综合性立典研究。
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重编中国区域地质志的任务,委派李廷栋院士领衔编写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负责实施。这位曾主编世界上首张1∶500万《亚欧地质图》和1∶100万国际分幅《中国地质图》的老地质学家,又一次站在了地质图前。
如何编一部新时代的全国地质志?李院士首先想到的是要紧密结合新时代地质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他将新时代地质工作的特点主要总结为8个方面:目标任务的双重化、服务领域的社会化、调查研究的全球化、矿业开发的绿色化、地质矿产勘查的智能化、科技创新的最大化、地学知识的科普化和人才队伍的高端化。以此为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国区域地质志》的基础上,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拓展增加了海域地质、重要跨省构造区带和成矿带、重要战略经济圈和核心城市群、专题研究、深部研究等六大部分,将人类对地球的“探视”从地表延伸到海域和地下,也拓展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此外,在图种和形式上也做了一系列创新。除了第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采用的图种,还增加了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航磁图、重力图。各省根据自身特点,还编制了基岩地质图、岩相古地理图、断裂系统图等。全书地质图件总数达到300余幅,是第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的3倍。另一个重要的大事,便是地图数据库的创建。接下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还将应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手段,将我国地质调查科学研究成果数字化,为后续地质调查及地质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在统一与创新中写实
要编这样一部覆盖全国的地质志,靠一人之力是不行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全国各省(区、市)有关地勘单位和有关高等院校等60余家单位2200余名地质工作者共同参与其中,为这样一部“大地拼图”而努力。
各省份最清楚本地的情况,每卷交给对应的省份编写为佳。然而,各省份之间地质学的观点存在差异,给编制带来不小的困难。
为此,李廷栋院士规定:所有章节必须用板块构造理论统领,章节之间术语要统一。为了使1.5亿字的地质志能够达到标准,编写组从头到尾贯彻编辑责任制。各个章节由不同人分写,让资深专家担任他们的负责人进行统稿。统稿人即为这部分志书的责任人,要再次检查、多次检查,确保全书规范标准。初稿完成后,李廷栋院士仔细检查,具体到角落里英文全称的大写缩写,每个标点、每个符号都不放过。他还请出版社再次帮忙审核,确保每一条线、每一个标注都精确无误。
李廷栋院士说,地质志首先要写实,能够真实反映地质地貌特征,不要写成空洞的理论和一般概括。在他的要求下,每章节、每幅图的编制都从实际出发,先把地质情况描述清楚、准确、细致;若有余力,再进行概括抽象,总结一般规律或提出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以老带新的地质人传帮带的齿轮也在悄然转动着。20年的时间,一两百场研讨会、每年多轮野外地质调查让一个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地质专家。各参与单位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业务骨干,其中不少人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地质专家。他们既继承了老一辈地质人的“三光荣”“四特别”传统,又手握遥感探测、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利器,业务扎实,能创新,成为支撑地质调查事业行稳致远的坚实脊梁。
如今,已是95岁高龄的李廷栋院士,依旧忙碌着。谈及未竟的事业,他眼中闪烁着光芒:“剩下的区域地质志出版要抓紧,要保质保量完成。”除了志书编纂,由他推动的深部地质探测计划正叩问地球深处的奥秘,南极地质考察项目已书写了新的冰原篇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地质学‘主要是研究那些不但我们没有经历过,而且任何人也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这说明地质学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研究难度很大的学科,”李廷栋院士的语气里既有科学家的严谨,更藏着对这门学科的热情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