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余村的一点“星星之火”,已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燎原之势。
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自然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成效不断凸显。
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江苏省地质局、江苏省林业局开展的“‘两山’理念在江苏”主题采访活动在南京启动。笔者跟随采访团一起感受江苏如何将“强富美高”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
从“露天堆放”到“吃干榨净”
仲夏时节,走进国内唯一特大城市中的矿山——南京宝地梅山产城发展有限公司梅山铁矿,矿区内干净整洁、花木繁盛、空气清新,不禁让人感慨“这里根本不像个矿山”。
“梅山铁矿年采选综合生产能力达400万吨,每年产生的粗粒级废石和细粒级尾矿约260万吨。过去,我们都是将尾矿通过管道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尾矿库露天堆放。尾矿的大量堆存,一方面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会破坏周围生态环境。”梅山矿业副总经理严刘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
严刘学称,近年来,公司针对尾矿这种工业固废,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攻关,成功解决了细粒级尾矿压缩脱水难题。自2021年开始,梅山矿业将磨选后的湿尾矿全部作为产品销售,每年创收4500余万元,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
梅山矿业的探索和尝试,远不止于此。
众所周知,矿石开采出来之后,需要用选矿药剂对矿石进行加工,以浮出硫化物等杂质。“传统的黄药浮选技术具有刺激性臭味,会对矿区周围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作为城市中的矿山,梅山矿业将刀刃对准了传统的选矿药剂,组织技术骨干,联络高校科研人员,历时半年,成功研发了绿色环保无味药剂。新型药剂使用后,梅山矿业虽然每年增加了300多万元的成本,但最大限度降低了矿山生产对周边社区的影响,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更高期待。”严刘学说道。
选矿药剂的改良升级,不仅仅是梅山矿业在环保管理上的主动作为,更折射出的是新时代矿业人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
绿色发展是要求,也是出路。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四级调研员王立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江苏省绿色矿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跨越,仅‘十四五’期间新增82家绿色矿山,‘花园式’矿山比比皆是,呈现出‘矿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美丽画卷。”
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从“不毛之地”到“林海绿洲”
“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漫天沙;蚊子都比苍蝇大,百脚毒蛇满地爬。”这首曾流传在江苏东台地区的民谣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1965年10月,唐锦富、徐同生、徐克勤等18张年轻的面孔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他们便是后来被誉为“十八勇士”的东台沿海首批拓荒人。作为“十八勇士”之一的唐锦富回忆道:“这一带当时只有一户人家,到处是茅草,在草田里随便一走,就能碰到獐、草兔、鹤、刺猬等动物。食堂后面的池塘水碱太重,烧的茶水都是青色的,从县里送来的咸菜是我们唯一的蔬菜。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有几个年轻人头发都白了。”
面对如此极端的自然条件,想要在这片6.8万亩、含碱量2‰的荒滩上成功种活一棵树,进而构建起一座生机勃勃的林场,其挑战之大,超乎想象。仅仅靠满腔热情和不畏艰苦还不够,还需要智慧。
据原东台林场场长朱龙山讲述,改造盐碱地的首要任务是“改碱”,在当时,干部林工们齐上阵,顶寒风开塘挖沟,冒烈日引水排碱。他们在盐碱地先种上盐蒿、茅草,后种耐碱性的苕子、涝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从耐碱、成活率高的刺槐开始,漆树、竹子、泡桐、意杨、银杏,不断探寻适合生存的树种。
从点点绿意,到葱郁林带,再到繁茂森林,几万个日日夜夜,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把东台贫瘠的沿海荒滩变成了一片林海。
“目前,黄海森林公园活立木蓄积量约21.6万立方米,拥有各类植物652种、鸟类342种和兽类30余种,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黄海森林公园总工程师梅崇春自豪地说,10公里森林步道穿越整个公园,沿途各类度假休闲设施一应俱全,为森林公园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公园游客接待量300万人次,旅游自营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69%;2024年旅游自营收入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黄海森林公园还注重分享发展红利,搭建村企联建载体,串联周边村居旅游和劳动力资源,提供广泛创业就业机会,服务人员用工超500人,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如今,几代黄海林工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退化湿地”到“生态廊道”
宝应县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淮河下游,素有“五湖四荡”的美誉。
站在射阳湖兰亭荡片区的河堤上,宝应县退圩还湖项目负责人冯爱国感叹道:“以前,这里的湿地被周围村民用圩堤切割成了大大小小的鱼塘。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一片辽阔无垠的湖荡绿海便展现在眼前,跟以往相比,感受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