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钻塔,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探矿工程院的钻探队员正在检查设备,外套上还凝着层薄霜。这是2025年夏末,发生在甘肃省夏河县桑科镇桑曲金矿勘查现场的寻常一幕。
自2025年5月初正式吹响施工号角以来,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探矿工程院的队员们便带着使命奔赴而来,将地质人的担当写在了桑科草原上。
双重考验下的坚守
6月初,桑曲矿区施工进度未达预期,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探矿工程院党支部书记张海瑞临危受命,带着破解钻进效率慢的任务奔赴高原。
可刚踏上这片土地,海拔3500米的高原就给了张海瑞一个“下马威”,拎着工具走几步便胸闷气短,脸色发白,头痛失眠更是每晚的“标配”。就连经验丰富的机台班长,连续几天也被头痛折磨得辗转难眠。“绝不能让高原反应拖了后腿!”张海瑞当机立断,第一时间为每个机台配上便携式医用氧气瓶。张海瑞带着项目组一头扎进工作中,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可高原的“脾气”远不止缺氧,昼夜巨大的温差堪称“一日四季”。正午时分,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草原上,地表温度飙升至30℃以上,施工人员穿着短袖仍能汗湿衣衫。可到了傍晚,寒风呼啸而至,温度骤降,凌晨更是能跌至0℃以下,裹上厚厚的棉衣才能抵御刺骨的寒意。一天之内30度的温差波动,让“四季轮回”成了施工常态。
除此之外,成员们还得适应简陋的生活条件。没有像样的厨房,就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吃饭;没有舒适的卫浴,简易淋浴装置流出的水时冷时热,只能匆匆冲去一身尘土;遇上刮风下雨,往返厕所的路更是难走,往往去一趟就淋得浑身湿透……艰苦的环境里,总有温暖在慢慢滋生。夜晚的集装箱宿舍里,煤炉烧得通红,把草原的寒意牢牢挡在门外,钻进被窝,能慢慢焐出一片暖融融的温度。队员们围坐在炉火旁,你一言我一语地打趣:“高原再高,也高不过咱地质人的精气神。”就是这股不服输、不叫苦的劲儿,成了大家对抗所有艰难的底气,让简陋的驻地也有了家的暖意。
图为桑曲金矿勘查项目现场。 张海瑞供图
草原上“绣”出精细活
在桑曲金矿区施工,材料运输从一开始就撞上了“硬规矩”。这片平均植被覆盖率达85%的草原,每一寸绿意都是“宝贝”,保护生态是比提高运输效率更优先的准则。
矿区的要求近乎严苛,不仅严禁修建任何施工便道,所有设备、材料只能靠人力和小型机械搬运。机台场地也得“精打细算”,单个作业面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如此一来,钻杆、泥浆、工具等物资的运输和存放,成了摆在项目部面前的第一道“关卡”,不能让沉重的钻杆压坏草皮,更不能让零散的工具挤占有限的施工空间。
为了破解困境,项目组专门请来专业索道工程公司,终于一条条索道在草原上架起,一端连着物资存放点,一端通向各个机台,既避开了草皮,又打通了运输通道。
从那以后,每天清晨天还没亮,索道操作师傅就已到岗,手里拿着检查锤,逐个敲打滑轮、钢索,确认设备没有一丝隐患。材料组的工人则围着清单,根据各机台当天的施工进度,精准测算钻杆长度、泥浆用量、配件型号,哪怕差一个小零件都要反复核对。物资通过索道平稳运到机台后,等候在此的工人立刻上前卸运归位,做到“当日运输、当日使用”,从根本上避免了材料堆积占地。
而在不足60平方米的机台场地里,队员们更是把“精细”二字做到了极致,钻杆按长度码得整整齐齐,扳手、钳子分类摆在工具箱里,就连擦机器的抹布都叠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咱这不是在草原上干活,是在草原上‘绣花’呢,必须精细。”老钻工石师傅擦着工具时说的这句话,成了所有人守护草原的共识。
持续攻坚破难题
生活的难关、运输的阻碍都一一攻克,可地下的“拦路虎”早已在深处等候,与复杂地层的较量,才是对钻探项目组真正的考验。
首当其冲的是75度斜孔钻进。这种角度的钻孔像给钻头装了“歪脖子”,钻杆稍不把控就会偏离预设轨迹,一旦偏差过大,前期的施工就白费了。
张海瑞立刻给每个班组加上“双保险”,3名主力队员专注钻进操作,1名机动人员随时待命补位,大家轮班紧盯仪表盘,每钻进25米就核对一次方位角和倾角,超过误差立刻调整。靠着这份“眼不离、手不松”的专注,硬是让“不听话”的钻杆服服帖帖沿着既定路线向前推进。
6月,ZK4806孔钻进至160米时突然遭遇40米厚泥巴层,孔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坍塌,钻杆根本无法继续推进。
“挪孔!”张海瑞当机立断,没有丝毫犹豫。
与其在坍塌层硬耗,不如挪位重新钻进。40天后,当811.7米的终孔深度数据敲定,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串数字,正是他们与地层“硬碰硬”的最好答卷。
7月的桑曲草原,牧草没过脚踝。队员们渐渐适应了高原环境,全身心投入到钻探工作中,可ZK2405孔的钻探工作却“卡了壳”。项目要求岩心直径必须超过48毫米,可项目组自带的钻具内外管组合后,钻出的岩心最大也只有47.5毫米,差了0.5毫米。
项目组紧急联系厂家调运新钻具,可设备送到现场安装后,岩心直径的问题解决了,但岩心尺寸始终不达标,这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到底哪出了问题?
张海瑞蹲在机台上拿着卡尺反复测量,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但重新发货至少要等三四天,可项目工期紧得像拉满的弓弦,多耽误一天,后续施工压力就多一分。
“不能等,要改。”张海瑞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起了图纸,“座环磨掉一半,弹卡钳的耳朵磨出台阶来,这样就有1公分的空间了。”但孔深足足700米,现场改管容不得半点偏差,一旦尺寸出错,就要重新起钻白费功夫。
为确保万无一失,张海瑞全程紧盯每一个环节,不容许出现丝毫差错。工人师傅们握着磨光机,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打磨。最终,钢管的尺寸终于精准达标。改好的钻具迅速下钻、启动运转,当顺利提钻看到打捞出来的岩心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难题总在接续出现。钻进至750米后,受现场空间限制,泥浆循环池比标准尺寸小了一半,孔内岩粉没法及时排出,钻头磨损速度大幅加快,往往钻30至50米就得更换一次,既耗材料又拖进度。队员们没有抱怨,而是围着钻头反复研究,主动联系厂家沟通改造方案。改造后的钻头寿命直接延长到150米,钻进效率一下提了上来。凭着这股跟难题“死磕”的较真劲,截至8月底,桑曲金矿区已有3个钻孔顺利终孔。
8月,草原飘下了第一场雪,寒风裹着雪花落在钻塔上,可钻机的轰鸣声依旧响亮。钻探队员们用行动证明,再高的海拔,挡不住地质人向上的脚步;再难的挑战,抵不过那份不服输的较真劲头。他们就像钻进地层的钻头,无论遇到多坚硬的岩石,都始终向着深处,坚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