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连绵起伏的十万大山深处,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矿五队”)的地质工作者正在密林中艰难前行。该队已在桂北山区持续奋战5个年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地质人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爱国奉献:跨越千里的地质报国志
2021年初春,当接到远赴广西南丹开展战略性矿产勘查的任务时,地矿五队的会议室里响起了坚定的回应。
南丹县地处十万大山腹地,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山高谷深、道路崎岖,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地矿五队广西项目部承担的杉木冲-老山矿区锌矿详查、茶山外围锌锑矿详查、五一矿大福楼矿区地表钻探项目就分布在这片“地无三尺平”的区域。
项目团队每天需要在荆棘密布的山林中徒步作业十余公里。雨季来临时,队员们经常冒着暴雨踏勘,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山区勘探条件艰苦,但大家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项目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进驻南丹以来,我们已经累计完成钻探进尺6万余米、岩心编录10万余米,提交锌、锑、锡等金属资源量达中型矿床规模,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开拓创新:科技赋能传统地质勘探
在陡峭的悬崖边,一架无人机正在精准采集数据,技术人员通过数字建模系统实时生成三维地质图……这是地矿五队在南丹山区构建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应用场景。
在茶山矿井下生产勘探项目中,面对深部矿体形态复杂、勘查难度大、传统方法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项目团队坚持科技创新导向,积极引入现代化勘查技术方法。
“科技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在茶山矿这样复杂的成矿条件下,我们必须依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实现找矿突破。这套建模系统虽然还需要不断完善,但已经为我们节约了大量勘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项目组已实现茶山矿400米至-120米水平矿体全透视,并发现了新矿体,为矿山提供了接续资源,不仅为茶山矿深部找矿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类似矿区的勘探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线。
艰苦奋斗:大山深处的坚守之歌
工作是艰苦的、有意义的。那天,项目组正在陡峭的山坡上进行地质填图,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根本来不及躲雨,记录本全湿透了,雨水顺着脖子往下灌。”队员们回忆道,大家第一时间用防水布包好样品和数据资料,坚持完成了当天的调查任务。“雨停后,太阳一晒,水汽蒸上来,整个人就像在蒸桑拿。”项目组成员于工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日常。”
夜晚的项目部,才是真正的“第二战场”。简陋的板房里,队员们忙着整理白天采集的数据和标本:岩石样本需要编号封装,地质记录要录入电脑,还要根据当天发现规划明天的路线。“最忙的时候,我们要工作到凌晨一点。”项目组成员边说边熟练地用吹风机烘干受潮的地质图,“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数据都关系到找矿成果,必须认真对待。”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体现在野外作业中,更体现在队员们的工作态度上。有一次为了追索一条重要的构造带,队员们连续爬了6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在天黑前取得了关键样本。回到项目部时,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腿上满是划痕,但脸上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从齐鲁大地到八桂山水,地矿五队广西项目部的地质人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智慧破解谜题。他们在十万大山间书写的,不仅是一份份地质报告,更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对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担当与承诺。正如队员们在专题讨论中所言:“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愿做永远行走在山水间的地质尖兵。”
图为项目施工现场。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