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永新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纪实
发布日期:2025-09-18 10:06浏览次数:76
2025-09-17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郑淑萍 徐郭英)仲夏的赣西山区,烈日如火,炙烤着裸露的岩壁。近日,在吉安市永新县龙田乡沐江村的废弃采石场上,几个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正悬挂在机械上不去的陡坡上,像一群在悬崖峭壁上“绣花”的工匠,手持工具,一凿一凿地清理着松动的危岩。汗水早已浸透工装,顺着安全帽带不断淌下,在滚烫的岩石上晕开深色的印记。
这里,是江西省地质局第八大队生态环境修复院(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修复院”)永新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现场,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道道因过去采矿而留下的“生态伤疤”。他们要做的是,抹平“伤疤”,播种希望的绿意。
精准落子:“一矿一策”绘蓝图
今年2月初,生态环境修复院承接了永新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彼时窗外细雨绵绵,项目会议室内气氛却异常紧张。院长乔占瑞通过PPT,向项目组成员介绍项目的现状。
“我们要像医生一样,找到最对症的药方,让废弃矿山重焕生机。”院党支部书记王韶文话语掷地有声,为整个项目组定下了攻坚方向。
成功从无捷径。生态环境修复院立即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奔赴项目一线,开启“大地侦探”模式。
无人机在矿山上空盘旋,高清镜头捕捉矿山的每一道褶皱、每一处危崖,为后续修复提供立体影像支撑。
技术员们则扛着设备跋山涉水,不仅实地勘测土壤、岩层数据,还要叩开周边村民的家门,耐心倾听他们的期盼,“老乡,您希望这矿坑变成啥样?”面对提问,村民指着矿山,语气朴实却充满期待:“我们就盼着它能长点绿,最好还能有点经济树。”
日升月落间,技术团队将村民的期盼和精准勘测的数据逐一汇入设计图纸,反复打磨、调整方案,最终为矿山量身定制出独特的“一矿一策”修复方案。
硬核坚守:汗水“浇灌”希望之绿
3月,春风拂过赣西大地,万物复苏,永新矿山修复项目也正式擂响了攻坚的鼓点。
沐江村采石场成了项目组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这座采石场高达35米的陡坡,岩壁凹凸如锯齿,岩层松散脆弱,大型机械根本无法上去,只能望“坡”兴叹。
项目负责人陈芳岐站在坡下,抬头望着陡峭的岩壁,深吸一口气后斩钉截铁地说:“机械上不去,人就上。”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工人们腰间系着绳索,像攀崖的“壁虎”般,一寸寸凿除松动的危岩,一点点修整陡峭的坡面。安全绳就是他们的“生命线”,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对工人关乎生死。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只有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偶尔传来的“小心!”“这块动了!”简单的提醒中,满是同伴间最深的关切。
挑战接踵而至。在永新县怀忠镇左坊村废弃矿山的修复现场,按照原定的方案,这里种植蜜柚,但实地考察后发现,蜜柚树喜肥喜水,在这样的土壤里根本无法存活,眼看种植计划就要“泡汤”。
年轻的维吾尔族技术员艾散·麦麦提不信这个“邪”。他一头扎进农科站、林业局的资料堆里,查阅大量耐旱耐瘠薄植物的资料。又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周围几个乡镇的山窝窝,实地寻找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位村民的后山,看到了几株青翠的油茶树长势喜人,即便长在贫瘠的山坡上,依旧生机勃勃。他眼前一亮:“耐瘠薄,耐干旱,根能抓地,果能榨油,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生态绿金’吗?”
经过团队反复论证,修复方案很快调整。高压喷播设备轰鸣启动,草籽、肥料混合着希望的种子,被强力喷射在裸岩上。几天后,看着岩峰中那抹初现的、倔强的绿色时,艾散·麦麦提连日的疲惫一扫而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兴奋地向队友喊道:“活了!它们能活!”
5月的汛期,对项目组来说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大考”。“快!快去现场!!”陈芳岐抓起安全帽,顶着大雨冲向矿点,20多名工人紧随其后。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喊着号子,扛着沙袋,一层层地加固着脆弱的坡脚。重新覆盖防雨布。雨水敲打着塑料布发出“噼噼啪啪”声响,也敲打着每个人紧绷的心弦。
整整36个小时的不眠不休!当雨过天晴,晨曦微露时,那片珍贵的新绿,大部分被保住了!看着彼此熬红的双眼、沾满泥污却依旧灿烂的笑脸,所有疲惫都化为两个字:值得!
蝶变新生:“生态伤疤”绽放绿颜
7月的阳光温暖而明亮,不仅照亮了永新的山水,也照亮了矿山焕然一新的容颜。
整整6个月,180个日夜的奋战,汗水终于浇灌出累累硕果。
曾经狰狞裸露的岩壁,如今披上了层层叠叠的茵茵绿装。削坡后的稳定边坡上,新萌的小草在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怀忠镇那片曾经的“铁板坡”——如今,80亩油茶树苗整齐排列,枝叶青翠欲滴、长势喜人。从远处望去,油茶林顺着山坡铺展开来,绿意盎然、层峦叠嶂,昔日的“生态伤疤”,已然蜕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样的改变发生在每一个修复的矿点。在象形乡黎江村,废弃已久的矿坑被彻底改造,变成了波光粼粼的30亩水塘。水塘周边,是平整出的土地,配套建起的灌排系统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开来,将水源输送到田间地头。
“快看,那是村里新修的大水塘。以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村民李大爷指着山下,脸上笑开了花。据测算,这口水塘预计能解决下游2600亩稻田的灌溉,让丰收的希望,扎根在肥沃的土地里。
数据见证着蜕变。
692.46亩废弃矿山重获新生,其中植被复绿面积528亩(含林地411亩、草地117亩),项目区内9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编织起一张强大的生态“安全网”。油茶种植面积120亩,预计每年能为当地带来约30万元的经济收益。
随着绿意不断蔓延,矿山周边的地质灾害风险大幅降低,生态之美重新回到山水之间,为村民安居乐业添上了一抹充满绿色的希望。
尾声:绿色航程未有穷期
荒山不语,绿意作证;大地有痕,匠心弥合。
永新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从一片片裸露的红土坡,到如今生机盎然的油茶林、波光粼粼的灌溉水源……每一个场景都浸透着地质人的汗水,每一次蜕变都凝聚着地质人的匠心。
永新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绿,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付出科学治理的努力,纵是满目疮痍的“生态伤疤”,也能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