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8 日晚间,盐湖股份 (000792.SZ) 发布重磅公告,公司投资 70.8 亿元建设的 4 万吨 / 年基础锂盐一体化项目正式进入投料试车阶段,并成功产出合格的电池级碳酸锂产品。随着关键装置吸附提锂系统、纳滤反渗透系统等全面调试到位,盐湖股份锂盐总产能一举翻倍至 8 万吨 / 年,成为国内盐湖提锂领域产能规模最大的企业,将显著影响国内锂盐市场供应格局。
此次投产的 4 万吨锂盐项目位于青海察尔汗盐湖,以钾肥生产排放的老卤为原料,采用升级后的吸附提锂技术,打破传统工艺瓶颈,使锂回收综合收率提升 25.63 个百分点,达到 82.4% 的行业高位水平。据盐湖股份供应商透露,项目从 2022 年 5 月启动建设,虽较原计划工期略有延迟,但核心指标均超预期,目前试车产出的电池级碳酸锂纯度已达 99.5% 以上,完全符合动力电池生产标准。
产能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成为最大亮点。数据显示,项目投产前盐湖股份已具备 4 万吨 / 年锂盐产能,2024 年碳酸锂生产成本约 3.65 万元 / 吨;而新项目通过工艺优化,成本进一步降至 3 万元 / 吨左右,处于全球锂盐成本曲线的左侧区间。“8 万吨产能占青海盐湖现有锂盐总产能的一半以上,相当于国内全年锂盐需求的 8% 左右。” 某券商新能源分析师指出,这一规模将使盐湖股份
在当前碳酸锂价格围绕 7.3 万元 / 吨震荡的背景下,盐湖股份的成本优势尤为突出。2025 年上半年,即便锂价在 6 万 - 8 万元 / 吨区间波动,公司锂产品毛利率仍接近 50%;而新项目投产后,按 3 万元 / 吨成本测算,即便锂价回落至 5 万元 / 吨,仍能保持 40% 以上的毛利率,抗风险能力显著优于江西云母提锂企业(平均成本 5.5 万元 / 吨)和澳大利亚锂辉石加工企业(平均成本 6 万元 / 吨)。
这种成本优势源于盐湖资源的先天禀赋与技术突破。察尔汗盐湖作为亚洲最大盐湖,锂资源储量达数百万吨碳酸锂当量,且老卤提锂模式无需额外开采资源,实现 “变废为宝”。项目采用的新型吸附材料与纳滤反渗透系统,使吨锂耗水较传统工艺减少 30%,综合能耗降低 20%,进一步拉大与同行的成本差距。
项目投产恰逢锂盐市场 “供需两旺” 的关键窗口期。需求端,储能与新能源汽车双轮驱动增长:2025 年上半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超 260GWh,同比激增 130%,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 2026 年;新能源汽车领域虽渗透率陷入平台期,但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需求逆势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稳步提升。据测算,仅储能领域今年就将新增碳酸锂需求 20 万吨,为盐湖股份新增产能提供消化空间。
政策层面亦形成有力支撑。工信部等八部门近期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锂资源开发,而国家发改委《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更是设定 2027 年 180GW 储能装机目标,将持续拉动锂需求。“盐湖提锂因绿色低碳属性,更符合‘双碳’政策导向,未来有望获得更多税收与补贴支持。” 行业专家表示。
盐湖股份的产能释放正推动国内锂资源供给结构变革。长期以来,我国锂盐生产依赖进口锂辉石,对外依存度超 70%;而 2025 年以来,盐湖提锂产能加速释放,西藏矿业扎布耶盐湖万吨项目上周刚投产,叠加盐湖股份 8 万吨产能落地,国内盐湖提锂占比预计从 2024 年的 25% 提升至 2026 年的 40%,显著降低对外依存度。
对于市场价格,业内认为短期将缓解供应紧张预期,但难改紧平衡格局。“当前碳酸锂周度产量 2.04 万吨,库存 13.75 万吨持续去化,盐湖股份新增产能每月约 3300 吨,能部分对冲锂辉石进口波动风险。” 创元期货分析师余烁指出,若后续宁德时代枧下窝锂矿复产不及预期,盐湖提锂产能将成为市场 “稳定器”。
盐湖股份并未止步于 8 万吨产能。公司在年报中明确提出 “2030 年形成 20 万吨 / 年锂盐产能” 的目标,目前正通过并购青海、西藏地区盐湖资源推进扩产。业内透露,公司已与西藏某盐湖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通过技术输出获取产能份额。
不过,行业竞争与技术变革风险仍需警惕。目前国内规划锂盐产能超 300 万吨,若集中释放可能引发过剩;同时固态电池产业化虽短期对锂需求拉动有限,但长期可能改变需求结构。对此,盐湖股份表示将聚焦高纯度锂产品生产,同步布局电池回收业务,以应对行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