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省地调院矿产所遥感技术应用青年骨干刘胜威
发布日期:2025-10-22 14:16浏览次数:26
近年来,省地调院矿产所(下称“矿产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密围绕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依托遥感测绘技术优势,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科技创新研究与应用。
矿产所拥有一批优秀的遥感技术应用青年骨干,刘胜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今年的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年度学术年会上,刘胜威以《多源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合驱动的农林监测与应用》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引发了与会同行的广泛关注。
刘胜威长期深耕于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与地学应用研究,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项目攻坚能力。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刘胜威在学术年会上作报告
笔者:能否谈谈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刘胜威:我们主要基于两方面的紧迫需求。一方面是生态安全,松材线虫病传播极快,从发病到树木死亡最短只需40天。传统人工巡查效率低、发现晚,防控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是粮食安全,水稻是江西的重要作物,但传统面积统计方法耗时长、易受人为影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管理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遥感+AI的技术路径,实现高效、精准的农林资源监测。
笔者:在技术路线上,多源遥感数据指的是什么?
刘胜威:包括航天和航空两方面的数据。航天指的是卫星遥感数据,包括Sentinel-1/2数据和高分1和高分2数据。航空指的是无人机遥感数据。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例如对Sentinel-2和高分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去云操作等。
笔者:你们是如何将遥感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
刘胜威:简单地说,我们用遥感当“扫描仪”,负责捕捉所有原始数据。用AI当“智慧大脑”,负责理解数据、分析研判。该项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首先是基于无人机影像和YOLOv5目标检测算松材法实现线虫病树的自动识别;其次是在GEE平台上融合Sentinel-1/2数据提取水稻种植面积;最后是构建高分卫星驱动的农情监测平台。这三个方向体现了“数据+算法+平台”的技术闭环。
笔者:可以举例说说应用过程吗?
刘胜威:比如,在森林资源监测中,我们构建了“卫星宏观扫描+无人机精准巡航”的空天一体化监测体系。卫星如同为广袤森林拍摄“全身照”,定期记录其整体面貌。而无人机则如同进行高精度的“CT扫描”,能捕捉到林冠层次的细微特征。
在此基础上,我们搭载的AI智能分析系统,就好比一位不知疲倦且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它能够瞬间比对海量的历史与当期影像,敏锐地“诊断”出异常。
当某一林区在影像中颜色发黄、纹理变深,AI会立刻标记,这很可能是病虫害感染的早期信号。而当影像显示局部区域树木轮廓突然消失、出现“斑秃”,系统则提示可能存在非法砍伐或破坏行为。
这套方法将传统的人工巡查,升级为高效、精准的智能化“天眼”守望。
笔者: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有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分享?
刘胜威:效果很好。在松材线虫病树识别方面,利用深度学习让计算机自动学习松材线虫病树的分类特征,并将特征表示融入到模型中,精确度为0.9370,召回率为0.9499,模型的性能较好,对开展该区域松材线虫识别监测、灾害防范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水稻识别方面,通过融合光学和雷达数据,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能达到96.49%和0.95,比单一数据源提升明显。这些技术已经在高安市等地区的项目中开展示范应用。
笔者:这些技术,除了监测,还能发挥哪些价值?
刘胜威:它们的延伸应用空间很大。比如通过多时相分析可以实现作物长势评估和产量预估,通过灾害监测模型可以服务洪涝、滑坡等应急监测,还可以拓展到森林资源调查、湿地变化监测等领域。本质上,我们是在构建一个“空天地一体”的智能感知体系。
笔者: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刘胜威:我们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拓展监测对象,从水稻、松林延伸到更多农作物和生态要素。二是深化平台功能,开发面向不同场景的智能监测模块,如自然资源调查、灾害监测、产量估计。三是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更大场景,让技术更好服务于林业管理、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实际需求。
(省地调院矿产所 郑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