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电源杂志》发布的最新成果显示,玉米蛋白(Zein)被成功应用于锂硫电池隔膜材料,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这一发现不仅让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再进一步,更可能引发有色金属行业的连锁反应——从钴镍的“退场”到硫资源的“上位”,一场材料革命正在加速到来。
从农业副产品到电池材料
玉米蛋白,这一传统农业加工的副产品,因其独特的氨基酸结构和天然可折叠特性,意外成为解决锂硫电池两大技术痛点的关键。
研究团队将玉米蛋白与柔性塑料结合制成新型隔膜,通过氨基酸与电解质的相互作用,抑制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同时平整的蛋白质结构有效阻断了锂枝晶的生长。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的纽扣电池在500次充放电后仍能保持稳定电量,性能远超传统隔膜方案。
这一创新背后,是锂硫电池对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的直接挑战。传统锂电池依赖的钴、镍等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不仅成本高昂,且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
而锂硫电池以硫作为正极,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且无毒,其理论能量密度更是达到锂离子电池的5倍以上。玉米蛋白的介入,让锂硫电池的短板(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得到补足,商业化前景豁然开朗。
钴镍“退潮”与硫资源崛起
锂硫电池的技术突破,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影响深远而直接:
钴、镍需求或迎拐点:当前全球锂电池产业对钴、镍的依赖度极高(钴约60%用于电池),而锂硫电池正极完全不含这些金属。
若其大规模应用,钴镍市场可能面临长期需求萎缩。例如,特斯拉等车企已开始评估锂硫电池替代现有三元材料的可行性,这对刚果(金)、印尼等资源国的矿业经济将形成冲击。
硫资源的战略价值提升:硫作为石油炼化的副产品,此前主要用于化肥、化工等领域。锂硫电池的普及可能推动硫从“工业废料”升级为“战略资源”。据测算,一辆续航1000公里的电动汽车约需50公斤硫,全球硫资源供应链或将重构。
锂金属需求分化:锂硫电池虽减少了对钴镍的需求,但对金属锂的纯度要求更高(负极需使用锂金属)。这可能导致高纯度锂加工技术成为竞争焦点,盐湖提锂、锂精炼等环节的技术壁垒进一步凸显。
环保与成本双驱动:有色金属企业的转型窗口
玉米蛋白技术的出现,本质上是一场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合谋”。一方面,锂硫电池的材料体系更符合欧盟《电池新规》等政策对重金属限制和碳足迹的要求;另一方面,其原材料成本较传统锂电池可降低30%以上。这对面临ESG(环境、社会、治理)压力的矿业巨头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例如,嘉能可、洛阳钼业等钴镍龙头已开始布局硫资源回收技术;而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则加速推进高纯度锂金属的研发。
锂硫电池的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大规模生产的工艺稳定性、高硫载量下的体积膨胀控制、极端温度适应性等。但华盛顿州立大学团队已表示,正与产业界合作推进中试,目标在3年内实现车规级电池量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