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敢于向西班牙无敌舰队挑战的英国人
在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时期,英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人们觉得,不列颠岛不再是一个异族混染的舞台,而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入侵的诺曼人和传教的意大利人,他们被同化在英吉利民族中。英语成为国语,有人翻译出第一部英文《圣经》。不列颠岛的居民强烈地意识到,他们已成为一个统一的英语民族。亨利八世决心让英国迅速独立起来,首先是从精神上摆脱大陆上罗马教廷的束缚。为此,他借自己的离婚问题大做文章,宣布英格兰不再服从罗马教廷的统治,他本人是英格兰天主教会的最高领袖。中古教皇制度是个中央集权的国际组织,英国与罗马教廷绝交,表明英国力图扮演更加强大和独立的国家角色。
英国开始走上扩张的道路,可以说,英吉利民族一经觉悟,她就不甘心再做一个狭隘的岛国民族。向何处扩张?打进欧洲大陆显然无望,这样,英国便决心向海洋扩张,她把海洋看成自己伸张的领土。可见英吉利民族一走上国际舞台,她就成为独具特色的海洋民族。而要成为海上强国,与西班牙帝国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因为西班牙是当时的海上强国,它控制着南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和尼德兰,而且握有一个绝大的殖民帝国。它的舰队还控制着刚刚发现的新大陆,墨西哥和秘鲁生产的黄金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班牙,这一切使后起的英国人十分嫉妒,也有一种紧迫感。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是英格兰崛起之先声。
亨利七世与亨利八世不同凡响的政治业绩已使英国向一个强大的近代国家大步迈进。当伊丽莎白在1558年登基时,她只需让英国在祖先和父亲开辟的政治道路上继续前进。
伊丽莎白时期的君主专制政体,英国还不很强大,但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在对外扩张上目标一致。西班牙当时是欧洲封建天主教的大本营,也是欧洲强大的封建国家。英国要扩张,就必然与西班牙处于敌对状态。16世纪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明争暗斗终于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派遣了庞大的舰队征伐英国。这个舰队有“无敌舰队”的称号。西班牙人打算在英国登陆,推翻伊丽莎白,重建英国已经松动的封建制度并恢复天主教。
面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扬帆来犯,英国政府决定全线迎击敌人。西班牙舰队于1588年7月19日傍晚驶近英格兰最南的岬角。英国舰队当晚在微微的逆风中出港迎敌。第二天狂风骤起,波涛汹涌,英国舰队全国抢占风向有利的海上位置。麦迪纳率领120只的庞大舰队,极为轻蔑地向英国舰队驶去。他在甲板上哈哈大笑道:“只要我们一开战,英格兰人就会退却,他们居然气势汹汹地向无敌舰队挑战,实属自不量力!”
麦迪纳本来一开始就可以给英国人以致命打击,但他严守马德里要他沿英吉利海峡北上,同帕尔马会师的命令,丧失了战机。英格兰舰队拼命地驶向上风处,处于海战有利位置。7月21日,双方激战4小时。英格兰人占了上风处,又用海战新战术,远程炮对西班牙舰队进行轰击,西班牙战舰体大不便,加之船底平坦,在狂风中漂移不定,损失惨重,开始退却。
7月28日傍晚,在英国舰队的旗舰上召开了军事会议。霍华德在会上不断鼓励海军将领的士气。最后,会议决定发动进攻。天黑以后,决定胜负的战斗开始了。18艘满载炸药的英格兰自杀船向庞大的西班牙舰队直冲而去。爆炸声惊天动地,熊熊大火在西班牙舰队之中越烧越亮。西班牙无敌舰队在怒海狂涛之中被动挨打,许多船员跌入波峰浪谷,丧命海底。7月29日,双方又进行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海上大混战,英国海军越战越勇,直到弹药消耗殆尽,西班牙舰队对后来居上、咄咄逼人的英国海军深感畏惧,士气低落,导致失败。
英格兰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英国从此步入强国之列。以伊丽莎白女士为偶像的民族狂热和帝国主义情绪迸发了。军人要求扩大海战,商人更加放肆地到海外从事冒险活动。
英国在资产阶段革命后,更加嫉妒西班牙的殖民大国地位。不过英国认为,西班牙这个对手已趋没落,危险性不如荷兰。所以,英国对西班牙也只要求它开放西印度群岛和航行自由。可是,西班牙对于美洲的经济利益和殖民利益是要独占的。它不容许英国分享。英国对之努不可遏,决定继续采用军事手段。1655年,美国海军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加勒比海上的牙买加。还与西班牙的宿敌法国结盟,共同反对西班牙。当时,法、西争霸的斗争十分激烈,法、西在外交上都企图联合英国制服对方,在这种三角斗争之中,英国巧妙地利用了法、西矛盾,使自己的海上力量大大增强。打败无敌舰队后,英国在海上开始称霸,而西班牙的大国地位则日渐衰落。
2、英国人做了印度皇帝
英国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所以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就是说,在英国统治的地区,一天24小时都可以见到太阳。英国之所以发展壮大、强盛发达。与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残酷掠夺分不开。“东印度公司”建立与发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因为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
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势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积极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
本来是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光是经济掠夺就已经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满,这时,他们又建立了军队,印度政府理所当然地就出面进行干预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在加尔各答拆除堡垒,英国人根本不理睬,纳瓦布非常气愤,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这就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
这个时候,因为英国政府授予了东印度公司各种权力,如垄断贸易权、训练军队权、宣战媾和权、设立法庭审判本国或殖民地居民权等,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实际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机构。
所以,当印度人收复加尔各答之后,东印度公司总司令官克莱武连忙召集官员到马德拉斯商讨对策。
“大英帝国岂能容忍这种侮辱,我们动手吧!”一位身着军装的官员向克莱武提议。
“慢!我认为应进行充分准备,然后再作决断。”一位政府官员说。
“什么?土人欺负到我们头上了,我们还要准备什么?大英帝国的军队所向无敌,没什么可准备的。”军人用眼睛斜视了一下说话者,不满地说。
“司令官,”政府官员好象没有听见军人的话,慢条斯理地对克莱武继续说,“请您听一下我的理由,第一,纳瓦布的兵力有7万人,而我们只有900人,加上接受我们训练的印度士兵,也不过2900百人,一旦打起来,胜负恐怕不难判断。第二,我们远离本土,战争打响后,恐怕物资供应很成问题,从英国出发的船只,到这里需要两个多月。第三,印度人还有法国人的支持。这三点请司令官考虑。”
克莱武听后,看了一眼军人,军人在瞪着眼睛,怒视着那位政府官员。克莱武又看了看那位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已默默地坐了下来。克莱武狡猾的一笑,向所有人说道:
“诸位,他们二位的意见都不错,我决定,向印度开战,不过……”说完,他走向那位政府官员,向他耳语了几句什么。
第二天,政府官员带着几位随从,把许多珍贵礼品送给了纳瓦布的主要军官。原来,他们是向纳瓦布的下属军官行贿!
1757年1月,克莱武率军在恒河口登陆,经过短时间激战,重新占领了加尔各答。6月,纳瓦布调遣7万大军与克莱武的900英军在普拉赛地区作战。英国士兵面对强大的印度军队早已吓破了胆,初战就失败了。但是,他们用大量金钱珠宝收买了印度的不少军官,使印度军队向后撤退,这时英军迅速追击,印军四散逃跑,连纳瓦布也被英军杀死。英国军队乘势向孟加拉国库进军,当打开国库大门。他们看到了满库的金银珠宝的时候。“抢啊!”英军顿时象开了闸的水一样冲向国库的各个角落。国库空了,英国军人却满载而归。
几年以后,克莱武在向议会陈述这次抢劫时,非常遗憾地说:“当时我真傻,我周围满是金银珠宝,整箱整箱的金条,整袋整袋的各色宝石。可我却只拿走了20万镑!”
据不完全统计,孟加拉国库被抢,英军拿走的金银珠宝,总价值达 370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个人装入腰包的,如东印度公司职员们个人抢走的总数价值2100万英镑。光这两项总价值就达5800万英镑。
这次战役之后,英军又击败了法军,从此,独自霸占了孟加拉,并任命亲英派印度人作了纳瓦布。
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此法规定,原加尔各答的省督改为总督,并由国家直接任命,其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全权管理英国占领下印度的全部领土。至此,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
以后,英国继续占领印度其他地区,1774年,占领了奥德,1799年,经过持续23年的战争之后,英国又占领了印度南部具有很强实力的封建国迈索尔。1849年,又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从此,英国完全占领了印度,印度全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那么,为什么东印度公司能够一步步吞食印度并牢牢地控制印度呢?
可以说,英国统治印度的秘诀在于“分而治之”四个字,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大国,从16世纪初期,莫卧儿帝国就开始统治印度。表面看,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实际上,印度从未实现过统一。不仅各封建割据王国互相争斗,连中央内部也矛盾重重,同时,又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所以,国力非常弱小。再加上传统的种姓制度,使社会各阶层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顺利闯入印度。英国殖民者占领印度后,便充分利用了印度国内的各种矛盾,让“印度人打印度人”,从而坐收渔利。如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唆使印度教封建王公攻打伊斯兰教的迈索尔,后又唆使海德拉巴王公进攻马拉特,并挑拨马拉特王公之间的关系,造成极度混乱局面后,东印度公司才出面收拾残局,进而确立自己的殖民统治权。
东印度公司还训练了雇佣军,这支雇佣军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但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东印度公司的“保护”,实际上这支部队是为英国人服务的。它由欧洲军官指挥,对英国占领印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支雇佣军,英国就不可能征服印度。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上述抢劫孟加拉国库外,1799年,攻陷迈索尔首府时,又抢劫了价值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
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种掠夺手段是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他们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运到中国销售,从中牟取暴利。
由于东印度公司残酷掠夺和压榨印度人民,使印度人民遭受了无穷的灾难,仅1700年孟加拉大饥荒,就饿死1000万人,占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767年,公司无力交纳英国政府规定的40万英镑,开始向政府贷款,财政危机越来越严重。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了,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这样,东印度公司不得不走向破产的道路。
东印度公司的破产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有三:首先,公司职员贪污走私成风,使公司总收入锐减。其次,因公司对印度人民的横征暴敛,造成印度人民不断起义。而公司要镇压起义,就需大笔开支。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公司限于重重危机之中。再次,东印度公司是商业垄断资本的代表,而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商业资本逐渐失去了它往日的地位。这点,也是公司垮台的最主要原因。
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东印度公司就象一位衰老的老人,当它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便被一脚踢开了。而随之取而代之的则是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正式于1877年宣布兼任印度女皇。
3、英国成为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移民离开故土有各种原因:摆脱政治和宗教迫害,获得自己的土地,找到工作和更好的生活机遇。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殖民地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煤的开采作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两大原因。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万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着重大影响。英帝国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上,在19世纪中,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的60%,铁产量占世界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当时航行于各大洋中的商船有1/3以上飘扬着米字旗,乃至整个19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作“英国世纪”。然而,20世纪见证了英帝国的衰落,尽管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描述了他在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随着美国和苏联的崛起,以及二战后民族独立潮流的影响,英帝国逐渐瓦解,至1960年代,作为殖民体系的英帝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由昔日前英国殖民地国家构成的英联邦还有着相当的国际影响。
更多文章:
非洲有许多“保定村”
毛里求斯华商创奇迹
马达加斯加欲变“富岛”
莫桑比克毛泽东大道“放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