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拉开6月的帷幕,暖风扑面而来,草木葳蕤,鲜花盛开。6月是一个承载着希望的日子,在6月的第一天,中国矿业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
这一天,矿大的校园显得格外靓丽,仿佛知道这天是自己的生辰。校园里绿意盎然、湖面涟漪、彩旗飘扬,校友们从五湖四海相聚而来,共同欢度母校生辰,大家或是相拥而抱,或是合影留念,或是高呼母校生日快乐,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母校的深深爱意。
.jpg)
大会现场
110年,上下求索,同舟共济。110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并不是很长,但110年,中国矿业大学为我国工矿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专业门类齐全的优秀人才。
110年,砥砺前行,薪火相传。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矿业大学还要为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再续华章。
回望历史:风雨兼程,弦歌不断
“自1909年创建以来,学校在疾风骤雨中昼夜兼程,在艰难曲折中嬗变新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中兴,在时代大潮中破浪前行。一代又一代矿大人始终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为己任,为能源行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在大会上表示。
谈起中国矿业大学的建校史,还要从晚清时的中国说起。
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实业救国的呼声也迭起。1909年,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应运而生,中国近代矿业高等教育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路矿学堂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历经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1931年更名为焦作工学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接连搬迁。师生带着图书文卷、仪器设备,翻山越岭,徒步500多里路从陕西宝鸡来到甘肃天水。虽然环境极其恶劣,但并没有阻止大家办学的脚步,学校与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等学校的工学院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在颠沛流离中,学校还培养出采矿、冶金、土木、机械类人才460多名,包括师昌绪、李恒德、张沛霖等栋梁之才,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储备了难得的人才和科技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工业化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此时学校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的希望、国家的重托,以“中国”为姓,以“矿业”为名,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地址迁至天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报效祖国、造福人类成为他们一生的承诺。
1952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学科专业并入中国矿业学院,学校汇集了当时国内一流的采矿专家,奠定了在中国矿业高等教育中的领军地位。
1953年,学校搬迁至首都北京,成为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在吴子牧院长带领下,何杰、张正平、邓曰谟、韩德馨、高文泰、王省身等矿大人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刨煤机、试制重介质选煤和水力旋流器。
1970年,学校迁往四川省三汇坝,在荒坡野岭上,全校师生员工自己动手搞设计,开山放炮造水泥。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全校师生依然坚持搞科研、做教学。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响遍神州大地。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中国矿业大学如浴火重生的凤凰,飞出大山,在徐州这片热土上走向中兴,唱响中国能源科技发展的“大风歌”。
立足当下:坚持特色,创建一流
“110年办学历程留下来的经验财富要倍加珍视,要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履行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宋学锋说。
矿大人一直坚持着“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迎来了活力迸发的高峰: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学校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培养出中国煤炭行业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宋振骐、第一位工程院院士范维唐、香港地区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钱鸣高、韩德馨、周世宁、谢和平、刘炯天等。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形成了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学校与徐州市政府合作完成了徐州北部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建成79305亩的潘安湖生态湿地、5500亩九里湖湿地公园,为徐州由“半城煤尘半城土”蜕变成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学校还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了首个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形成“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体系,推动矿山物联网成果转化,在徐州市形成了几百亿物联网产业群。
科研成果不断迸发,优秀成果层出不穷。水煤浆技术、煤制油技术、煤炭地下气化、充填开采、干法选煤等绿色采矿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了多个第一的成就,1994年,陈清如教授主持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1994年,我国第一台采掘机器人在学校研制成功;1996年,余力教授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工业性煤炭地下气化基地……仅“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183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3项,获奖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0位,占煤炭行业获得国家奖半数以上。
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建立。学校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王虹桥感慨道,矿大建校110年来,不忘初心,秉承“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校训,为煤炭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专业门类齐全的各类人才,为国家煤炭工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持,贡献突出,如今正对提升整个煤炭系统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展望未来: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矿大人发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铮铮誓言。”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表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110年的矿大,110年的传承,新一代矿大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接过老一辈交给的历史接力棒,奋力创造更加光辉的业绩,推动矿大走向新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国情还是以煤为主,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一个因煤而生的学校,理应担负起煤炭发展的大任。
站在110年的新起点上,宋学锋校长为大家描绘了学校发展的愿景图:以“固本强优拓新、特色发展”为基本方略,以“充内涵、提质量、显特色、上水平”为基本要求,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能源资源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双一流’建设,时刻保持着奋斗者的姿态,解放思想,全面开放,激情创业,勇于担当,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矿大人应有的贡献。”刘波说。
当然,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铁根表示,徐州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矿大“双一流”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支持引进高端人才、学生在徐州创业就业,共同谱写徐州市和中国矿业大学同发展的美好明天。
此外,兄弟单位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表示,希望两校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并和与会的兄弟高校一起,在奋力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继续携手前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太行之阳河水东,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建校11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在激昂悠扬的校歌声中落下了帷幕。
110岁的中国矿业大学在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