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大(北京)建校110周年庆祝活动掠影
|
日期:2019.11.12 资讯来源:中国矿业报 浏览人次:2524 |
承百十学脉,栉风沐雨,教育报国;育矿世英才,开拓进取,弦歌不辍。2019年11月10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迎来了110岁的生日。
1909年以来,这所以矿为名的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自第一次傲然高举起中国矿业大旗至今,已经阔步走过了110年。110年来,从这里走出的矿业尖兵们撑起了中国的矿业脊梁。今天,很多矿大学子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返回母校,参加了庆祝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0岁生日的系列活动,用行动坚守着那颗矿业初心。
立德树人 桃李芬芳
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庆祝活动的主会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纪念大会格外引人注目,全国政协、教育部、应急管理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代表、海内外校友以及矿大师生一起回望百十开拓奋进路,共商学校未来发展大计。
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积极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先后有8个专业荣获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8个专业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项目,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达50%以上,就业率保持98%以上,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
同时,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国家行业的战略需求,致力于科学研究,建设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师资队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从这里孵化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钱鸣高院士“砌体梁”理论、陈清如院士“空气重介质分选理论”、周世宁院士瓦斯监测“〇型圈”理论、陈至达先生“有限变形理论”、谢和平院士“分形岩石力学理论”、彭苏萍院士“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理论”、何满潮院士“岩体大变形控制理论”、武强院士“矿山水害防控理论”等一系列新理论和新方法。
据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8项,省部级科技奖项397项。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双双被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服务发展 科教报国
在庆祝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年活动期间,由该校牵头,来自欧亚非11个国家的11所矿业高校、中国国际教育相关组织及机构的代表齐聚北京,签署了“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该联盟旨在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引领矿业、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矿业精英人才队伍,产出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和能源行业。
未来,该联盟将构建矿业领域教育信息、学术实践、科研资源互换平台,利用各自专家和设施优势,合作开展矿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中心,开展支持与能源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联合培养、学生及教师交流、暑期课程或暑期学校、培训项目等。
近年来,该校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安全、绿色、高效、创新”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引领能源革命的科教体系。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50余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百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拓展广大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广大师生的国际竞争力,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2018年,该校矿业类学科排名全球第19位,成为学科排名进入前20强的中国大陆地区5所高校之一。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2个学科被列入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通过不懈努力,学校已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矿业与安全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
瞄准能源 创建一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年来,始终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为己任,紧紧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产出了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经过不断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庆祝建校110周年期间,“清洁能源时代的大学使命”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众多矿业学子的期盼下如约而至。
一直以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科技创新支撑行业发展,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2001年至今,学校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励3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59项,完成重要课题1712项,正努力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迈进。该论坛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系列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据了解,来自中国、俄罗斯、南非、蒙古、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毛里求斯、泰国、越南、乌克兰、斯洛文尼亚、乌干达等国家的20余位大学校长、院士及国际科研机构的有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能源高校工科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合作”和“清洁能源发展与合作前景”等有关议题畅所欲言,为发展清洁能源和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出谋划策,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文明的基石、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已拉开帷幕,能源开采利用正在进入一个以高效、清洁、低碳、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阐述了当前中国开展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现状,并在政策层面就废弃矿井资源利用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自然科学院副院长FredickMuyodi教授分析了乌干达在发展清洁能源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教授表示,世界各地能源大学要顺应时代变革,根据国家产业和能源发展趋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深入推动能源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副校长Maria Stoicheva教授展望了中国和欧洲的能源大学在未来清洁能源开采利用方面的合作契机。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梁卫国表示,天然气是未来能源的增长主力,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清洁能源开采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蒙古科技大学校长OchirbatBaatar教授围绕蒙古政府的国家战略和教育改革目标,深入分析了蒙古科技大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希望从四个方面加强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家臣教授深入分析了我国科学采煤技术的发展趋势,他表示,中国矿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优化教育模式,努力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哈萨克斯坦工程院院士、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教授Rakishev Bayan介绍了该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学校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方面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空间。
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活动期间,学校还举办了110周年校庆捐赠仪式和校地、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以及庆祝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校110周年文艺晚会等活动。
一系列丰富而有底蕴的活动,再次彰显了这座以国为姓、以矿为名的矿业高等学府引领中国矿业和安全发展的决心。我们相信:她,一定不辱使命!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全球矿产资源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电子邮箱: |
|
手机: |
|
公司地址: |
|
邮编: |
|
网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