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日本矿业协会会长Tetsuya Tanaka公开表示,日本
铜冶炼商与全球矿商的年中加工精炼费(TC/RCs)谈判已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冶炼方明确拒绝接受矿商提出的超低报价。这场牵动全球铜产业链的博弈,因双方价格分歧显著,可能对下半年铜供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今年5月前后,日本冶炼商曾接受矿商提出的TC/RCs方案——每吨25美元、每磅2.5美分。这一数值较2024年全年平均水平(TC 30美元/吨、RC 3.0美分/磅)已下滑16.7%,但冶炼方为维持客户合作关系选择妥协。然而,随着全球铜矿供应宽松预期增强,矿商在年中谈判中进一步压低报价,直接触碰冶炼商成本红线。
Tanaka在东京的记者会上强调:“当前报价远不足以覆盖生产成本,我们无法接受这种不合理的条件。”日本最大的铜冶炼企业——泛太平洋铜业(PPC)内部人士透露,若TC/RCs跌破20美元/吨,其旗下冶炼厂将面临全面亏损。
此次谈判的另一争议点在于合同有效期。日本冶炼商希望签订覆盖2025年下半年的短期协议,而力拓、必和必拓等矿商巨头倾向于推行“7月至次年6月”的跨年度合同,以锁定更长期的价格优势。业内分析指出,矿商试图通过延长合同周期对冲铜价下跌风险,但冶炼商担忧明年市场供过于求,坚持短期合约以保留调整空间。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铜矿新增产能预计达120万吨,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用铜需求增速已从30%降至15%。伦敦期铜(LME)价格自6月以来累计下跌8%,进一步削弱矿商议价能力。
若谈判破裂,日本冶炼商可能采取两项应对措施:1.减少精矿采购量,优先消化现有库存;2.转向东南亚及非洲矿源,降低对传统澳、南美矿山的依赖。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日本自刚果(金)的铜精矿进口量同比增长42%,显示供应链多元化已加速。
高盛金属研究团队认为,当前僵局将持续至8月中旬,最终协议可能定格在TC 22-24美元/吨、RC 2.3-2.5美分/磅区间。但野村证券警告,若矿商坚持压价策略,日本冶炼商可能联合韩国、印度同行形成采购联盟,重塑亚洲区域定价机制。
这场牵动全球铜产业链的谈判,本质是矿商与冶炼商对“利润分配主导权”的激烈争夺。随着中国精炼铜出口量激增(2025上半年同比增58%),全球铜市场正从“矿端主导”加速向“冶炼端主导”转型,而日本企业的强硬态度,或成为推动行业规则变革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