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一天,凌晨4:30,浙西南龙泉竹垟乡的深山,仍然笼罩在浓墨般的夜色里,几束头灯的光却刺破了黑暗。
第五大队地勘院浙江分院院长胡辉和队员们移动的身影已映在陡峭山脊上,脚下是湿滑的苔藓和碎石,肩上的地质包已被露水打湿,裤腿不时被荆棘勾住——这便是第五大队地质勘查院浙江分院(以下简称“浙江分院”)队员们找矿路上寻常的一幕。
2020年以来的1600多个日夜,他们就是这样,用脚步丈量浙西南的群山褶皱,在看似“贫矿”的土地上,叩响宝藏之门。

地质队员在浙江龙泉项目民窿点进行采样编录
破壁:“贫矿论”中的找矿成果
2020年初春,龙泉市宝溪乡塘上村迎来一群操着江西口音的“外来户”。面对当地近乎空白的地质资料和“浙西南贫矿”的固有认知,地勘院党支部书记吴海斩钉截铁:“干!”
吴海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白天,队员们用地质锤一寸寸敲打裸露的岩层,趴在草丛中辨认矿化痕迹。
夜里,临时板房的灯泡下,泛黄的地形图铺满整张木桌,一群人围坐一圈反复推演矿体走向。
“矿脉走向就像大地埋藏的密码,错一个参数,就可能与宝藏擦肩而过。”时任项目技术负责的胡辉轻抚着当年写满批注的野外记录本,指尖划过页角卷起的褶皱。
一年半后,寂静的山谷传来捷报。团队在塘上村完成了地质填图6.43平方千米、钻探5.2万米/162孔、槽探2531.53立方米等勘探阶段所有工作。野外验收时,他们的成果被评为优秀级。
他们以超常的付出,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正常需要3-5年的工作量,圈定了15条铅锌矿体,硬生生在“无矿区”探明一处中型矿床,项目成果被评为浙江省内近10年的一项重大找矿成果。
“资源储量报告交上去时,浙江的同行都惊讶,江西队伍竟在这里找到了‘金娃娃’!”吴海的语气里透着自豪。这份突破性成果,是浙江省近十年铅锌找矿的重大进展,为第五大队在浙江地质市场赢得了关键性突破。
闯关:绝壁下的钻探用水
2022年盛夏,团队转战龙泉竹垟乡铜山源银多金属矿勘探。
这里的山势如刀劈斧削,钻机运上山需人拉肩扛,施工难度超乎想象,工期紧张且资料稀缺,困难如眼前的重重山峦横亘在面前。

野外地质填图
“这地方,连地图都画不准。很多点位需要靠经验判断,有时候爬上去才发现地形完全变了。”技术员吴鹏指着工装后背的白色盐渍,最热那周,地表温度逼近50℃。“我们3天跑遍0.91平方千米矿区,衣服拧出半斤水。”夜晚的工棚热得像蒸笼,胡辉乐观地说:“蚊子都不敢来,倒是省了蚊香钱。”
真正的危机在9月骤然降临。当10台钻机同时轰鸣开动时,百年一遇的大旱让施工命脉——水源濒临枯竭。方圆5千米寻水无果,焦灼的团队尝试打井寻水,钻头却屡次在岩层中空转,带出干燥的岩屑。
希望藏在险境中。胡辉带着安全绳滑下60米深的废弃坑道。手电筒的光柱在渗水的岩壁上剧烈晃动。突然,他一把攥紧绳索悬停半空——岩缝间汩汩涌出的水流声在死寂中格外清晰。
“是断层裂隙水!够用了!”团队连夜铺设千米水管,将岩缝渗水引向钻机。当清流喷涌而出时,队员们激动地捧起水:“这是救项目的甘霖啊!”
技术攻坚同样惊心动魄。面对复杂矿体,团队果断推翻传统估算模式,连续熬通宵建模验证。20天后,3套工业指标方案整齐摆在业主案头,较常规周期提前2月完成。“江西速度”从此成为当地业界标杆。
传承:深山里的传承创新
2023年,胡辉担任浙江分院院长。他在就职会上立下军令状:“找矿要突破,人才更要接续!”
刻槽采样
在铜山源项目部,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悄然举行。曾因填图滑落陡坡的技术员谢松煇,如今已是技术负责。“那次摔下去10米多,爬起来发现地质锤还攥在手里。”他笑着展示腰间磨破的急救包,“现在带新人上山,第一课就是教他们‘摔跤时怎么护住岩样’。”
传承是日常。吴海每月进山驻点,白天教年轻人辨认矿化特征,晚上在板房开“技术夜话”。“党员就得啃硬骨头!”他指着项目上党员责任区的标牌。去年冬天大雪封山,正是党员突击队用保温毯裹住柴油机,保障了关键钻孔的连续施工。
正是这种“传帮带”的韧劲与“党建引领”的实践,让铜山源项目在2024年结出硕果。
2024年,项目提交了一处大型萤石矿和中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成果再一次轰动业界,为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矿产资源的增储上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动诠释了江西地质力量在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
科技赋能,绿色勘查。而如今,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梧桐萤石矿储量核实项目现场,一幅传统地质工作与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生态保护与资源勘查并重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工业级无人机穿行于林海之间,精准吊装钻机设备至指定点位,一旁的索道系统如银色丝带般蜿蜒而上,平稳输送各类配件。
这现代化、智能化的施工场景,正是团队践行绿色勘查理念的缩影。
答卷:山峦间的报国担当
“浙西南找矿的江西答卷,是专业更是担当。”第五大队队长万义有说,“现在,浙西南基地逐步成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彰显出地质工作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价值。”
春秋五载,这支队伍的足迹遍布浙西南23个乡镇,年均野外作业高达330天。从“摔跤护岩样”的初心传承,到“党员突击队”的使命担当;从“技术夜话”的知识沉淀,到无人机与索道系统的科技赋能。在浙西南的群山间,江西地质人用行动书写着精彩的答卷。
项目部的照片墙上,记录着风雪与烈日中的奋战:雪地里,队员们肩挑样品走出坑道,身后是云雾缭绕的仙霞岭山脉。“那天零下5℃,坑道闷热潮湿,与外界的寒冬反差强烈。”技术员庄纪德指着照片说。
在深山褶皱间,队员们俯身勘测,在斑驳岩色中解读大地密码。一处隐于葱郁植被间的古老矿洞遗迹,无声诉说着地质人对资源禀赋的执着探寻,映照着几代地质人不变的初心。
当被问及支撑他们的力量,胡辉从抽屉取出三件“珍宝”:一枚塘上项目的锌矿标本,一本写满的学习笔记,还有一幅女儿寄来的画——画上的爸爸站在山顶,手里举着闪闪发光的石头。“找矿人身许国,但家国从来一体。”他摩挲着画纸轻声说。
夕阳掠过铜山源的钻塔,机台轰鸣声在山谷回荡。新一代江西地质人正接过前辈的罗盘,在长三角资源保障的版图上,坚定地标注着属于他们的坐标。
【笔者手记】
离开铜山源那日,胡辉送我一袋山涧捡的鹅卵石。其中一块暗灰色石块透着金属光泽。“这是黄铁矿,俗称‘愚人金’。”他笑道,“但我们地质人最懂,唯有执着穿过万千‘愚人金’,方能遇见真金。”
这朴素的话语,或许正是江西地质精神的写照——于广袤天地间深耕不辍,在时代召唤时挺身担当。
(第五大队 李青/文 胡辉 刘星星 吴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