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液态锂电池还在为300Wh/kg的能量密度“挤牙膏”时,中汽新能的“金旸电池”已实现450Wh/kg的突破——这背后,是二十余载技术积淀与国企重组的“化学反应”,更是一场关于固态电池未来话语权的争夺战。
技术破局:从“实验室数据”到“车规级应用”
中汽新能首席技术官于长虹在行业会议上直言:固态电池并非“万能药”,其更适配人工智能与乘用车场景。相比传统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正好卡住了高端乘用车“既要马儿跑又要少吃草”的痛点。
为实现2030年富锂锰、金属锂及无负极技术的战略目标,中汽新能正推进三大技术变革:负极从石墨转向无锂化材料,正极从高镍向富锂锰演进,电解质则采用多元复配方案并推动电解质膜向超薄化发展。目前,其自主研发的550米级连续卷对卷转印工艺已实现电解质膜稳定生产,解决了固态电池量产的“卡脖子”问题。
重组蝶变:从青岛力神到“国家队”新贵
中汽新能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青岛力神,其技术根源可追溯至中电十八所——1995年中国首款锂离子电池的诞生地。2024年9月,在国资委主导下,中国一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公司联合重组力神青岛,一汽以40%持股实现控股,2025年3月完成监管审批。这场重组不仅让中汽新能获得“国家队”背书,更使其产品快速切入一汽红旗供应链,并与中车株洲所、南网储能等建立合作。
重组后的中汽新能已形成天津、青岛、苏州、滁州、无锡五大基地,规划2025年总产能达125GWh。滁州一期10GWh储能电池产线已投产,但高负债率与融资压力仍考验着这家新贵——如何在产能扩张与盈利平衡间“走钢丝”,成为其未来关键命题。
示范落地:从“实验室样品”到“一汽车型”
今年7月,中汽新能发布100Ah全固态“金旸电池”,450Wh/kg的能量密度让业界侧目。按规划,该产品将于2026年在一汽部分车型示范应用,2027年冲击420Wh/kg,最终在2030年前后实现富锂锰、金属锂及无负极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中汽新能在低空飞行器领域也已布局——其325Wh/kg电芯已应用于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展现出固态电池在多元场景的拓展潜力。
整体看,固态电池的“军备竞赛”已进入深水区。中汽新能凭借二十余年技术积累与国企重组的资源整合,正从“实验室数据”向“车规级应用”发起冲刺。但高负债率与融资压力如影随形,如何在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这家“国家队新贵”能否在固态电池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