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稀土行业全链条监管。该办法明确国家对稀土开采及冶炼分离实行总量调控管理,要求企业建立稀土产品流向追溯制度,并对违规行为实施核减指标处罚,标志着我国稀土资源管理进入精细化管控新阶段。
根据办法规定,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的总量控制指标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指标分配将重点考量企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环保安全表现,符合条件的企业由两部门联合确定资质,其他组织或个人不得从事相关生产活动。企业需按月向县级工信和自然资源部门报送指标执行情况,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稀土产品流向信息录入国家追溯系统,确保从原料开采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可追溯。
在监管机制上,办法创新实施“红黄牌”制度,对违反总量控制指标或逃避监管的企业,除依法处罚外,将核减其下一年度指标配额。同时要求企业建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防范关键信息泄露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该办法同步废止了2012年发布的《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稀土管理从计划审批向动态调控转型。
作为全球稀土储量和加工能力第一的国家,我国现有稀土产业格局呈现“轻稀土集中、中重稀土分散”特点。北方稀土、中国稀土集团等龙头企业分别主导轻稀土和中重稀土开采分离,而厦门钨业、广晟有色等企业在特定区域承担中重稀土保供任务。新办法通过强化配额约束和追溯管理,将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推动稀土资源向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分析认为,该政策与《稀土管理条例》形成政策合力,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稳定资源保障的同时,也倒逼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和科技创新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