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英力股份(300956.SZ)复牌首日股价涨幅超4%,市场用真金白银为这场跨界并购投下信任票。此前,这家消费电子结构件龙头宣布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锂电池制造商优特利77.9385%的股份,交易对价17.9863元/股,同时配套募资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
消费电子的增长困局,锂电赛道的破局密码
作为联想、戴尔等全球笔电巨头的核心供应商,英力股份2021-2023年净利润连续下滑的业绩曲线,揭示了消费电子行业的增长瓶颈。而优特利这家成立近20年的锂电企业,凭借56项发明专利、日产80万只锂电池的产能,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子公司的技术储备,恰好为英力提供了转型的跳板。
更关键的是,双方在技术路径上的互补性远超想象。优特利的核心产品笔记本电脑电池模组,需要精密的结构件匹配,而英力股份在铝合金精密加工领域的技术积淀,恰好能优化锂电池外壳的轻量化设计。这种“结构件+能源模块”的协同创新,或将重构消费电子产品的能耗标准——据测算,整合后的解决方案可使笔电续航提升10%-15%,金属材料损耗率降低8%。
技术协同:从笔电电池到光储一体化的野望
此次并购绝非简单的产能叠加。优特利子公司吉安优特利已跻身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前五,其储能业务布局与英力股份现有光伏组件产能形成战略呼应。交易完成后,双方计划共同研发户用储能iBos系列产品,通过自有的源网荷储数据服务平台,打通“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
这种垂直整合的背后,是英力股份对新能源赛道的精准卡位。优特利在车联网电池、可穿戴设备电池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如与奥迪合作的车规级电池),恰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AI硬件爆发式增长的产业窗口期。而英力股份通过并购直接获取21700圆柱电池等前沿技术,避免了3-5年的自主研发周期。
客户资源复用:从代工厂到品牌端的价值跃迁
并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在于客户资源的化学反应。优特利现有客户涵盖京东方、诺基亚、沃尔玛等全球巨头,并传闻进入华为供应链;而英力股份长期服务的联宝、仁宝等代工厂,可助其快速切入联想、惠普等品牌笔电电池供应链。这种“代工厂+品牌商”的双轨渗透模式,有望使优特利的锂盐年采购量增加300-500吨,规模效应下对上游钴、镍等资源的议价能力将显著提升。
对于英力股份而言,这种跨界整合更意味着价值链的升级。此前其笔电结构件产品在整机成本占比不足5%,而电池模组的价值占比高达15%-20%。通过捆绑销售结构件与电池模组,上市公司在笔电供应链的话语权或将提升3倍。
行业变局:锂电并购潮的技术导向与退出路径重构
这场交易折射出锂电行业两大趋势:
并购逻辑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获取:当行业CR10(前十大企业市占率)突破75%,资本更青睐拥有专利壁垒的企业。优特利56项发明专利、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力,正是其被溢价收购的核心筹码;
IPO遇阻催生并购退出新常态:优特利2021年启动IPO辅导却未能闯关,最终选择被上市公司并购,反映注册制深化下技术型企业的资本路径变迁。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领域并购额同比增长38%,61%交易由上市公司主导。
不过,跨界并购的风险不容忽视。碳酸锂价格仍处下行周期,若英力股份未能有效整合优特利的存货管理体系,可能面临2-3亿元的减值压力;而车规级电池研发所需的持续投入(年均约1.5亿元),对刚扭亏为盈的英力股份亦是考验。
结语
当英力股份的铝合金熔炉遇见优特利的锂电产线,这场并购已超越普通资产重组,成为观察新能源产业链演进的风向标。
在消费电子与新能源的融合浪潮中,掌握“精密制造+能源技术”双引擎的企业,或将主导下一代智能硬件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