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正持续为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注入新动能。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澎湃着新动能的海洋经济,不但加快了海洋科技创新的步伐,而且大大提升了资源保障能力。
海洋是生命的故乡,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离不开深海科学技术的护航。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研发经费不断增长,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技术取得新进展。
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开展协同作业,实现从“硬式机械”向“柔性智能”转变,拓展了深海装备应用场景。南海“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项目通过“深浅结合”创新开发模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全面建成后年产气量可观,为我国深海油气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今年6月,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运行,具有从数百米到2000米以上梯度渐变丰富的试验环境区域,服务于国家深海科技与产业发展,满足深远海观测、调查等仪器设备试验与测试需求,支撑我国深海科学基础研究和深海技术原始创新。
科技水平的高度,决定了海洋开发的深度。去年年底,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不仅如此,我国自主建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投入使用,以“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潜水器等为代表的海洋探测运载作业技术实现质的飞跃……从深海科技装备持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到“深海智造”新赛道的开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科技支撑。
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亿吨级油田群垦利10-2开发项目一期中心处理平台完成浮托安装、文昌16-2油田开发项目新建导管架平台完成安装,为油气田按期投产打下坚实基础;流花4-1油田首口调整井、涠洲5-3油田、“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等项目相继投产,助力油气增储上产,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16.9%。海洋清洁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2.2%、199.4%。尤其是今年4月,我国在南海东部海域深层—超深层勘探发现惠州19-6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展示了我国近海深层-超深层领域巨大的勘探潜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油气勘探展现强劲韧性,深水、超深水是大-中型油气发现的主要领域,油气企业仍在持续强化上游业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油公司动态(2025年)》报告显示,全球深水-超深水油气累计2P可采储量从2000年的12.1亿吨油当量增长到2024年的316.6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5倍,年均增长15.8%,当前仍处于增长态势。
业内专家表示,深水-超深水油气勘探当前仍未到达顶峰,预测未来10年仍是深水大发现高峰期。
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海洋新兴产业也在聚能起势。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继续居世界第一位,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4.6%、43.3%和62.6%。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国内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出离子诱导相分离聚两性离子水凝胶,实现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为应对全球水资源与能源挑战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