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荣,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职于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基础地质调查所地调中心。自1992年从南京大学岩矿专业毕业以来,他将30余载年华倾注于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岩浆岩相关的研究领域。凭借踏遍山野沟壑的丰富野外实践经验,以及扎根地质理论研究的深厚学术功底,他在岩浆岩研究方向形成了独到且深刻的学术见解,成为业内公认的权威学者。

“30余载地质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莫过于在新疆的6年光阴。”张芳荣说。他在伊犁的高山草甸间攀爬,在罗布泊的漫天黄沙里跋涉,在准东的戈壁砾石中求索,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边疆,用汗水浇灌着地质事业的根基。
高山草甸砺铁骨
2006年7月,张芳荣带领项目组踏上了新疆伊犁的土地,开启了“新疆伊犁地区乌孙山一带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项目。
“最难熬的是天气剧变,山下是晴天,半山腰突然下雨,到了山顶就是冰雹夹雪,给我们的野外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张芳荣说。
由于工作需要,每个人要挑着几十斤的生活物资,翻山越岭去开展工作,回来的时候还要挑几十斤的水系样。
“草又密又长,没过膝盖,走路阻力特别大,走到工作区,大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还要咬着牙完成工作任务,等回到驻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项目组成员程春华回忆。
伊犁项目工作区河流众多,且多为冰山融水形成的溪流,七八月份水温仍接近0℃。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张芳荣和队员们经常蹚水过河,长期的作业让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需靠吃止痛药坚持工作。
大漠风沙铸丹心
2009年,张芳荣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带新人到靠近罗布泊的区域开展项目。在那里,他既是技术掌舵人,又化身“全能管家”,带领项目组人员克服诸多困难,推动项目顺利开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描绘的壮阔景象,在现实中却是严酷的生存考验。
戈壁滩地表温度超过60℃,为了防止大家中暑,张芳荣为大家配备“饮用水+藿香正气水”的“秘方”,要求队员每日分时段定量饮用,有效降低了中暑风险。
“砂砾砸在帐篷上的声响彻夜不停,天地间浑浊的黄浪翻涌着,连呼吸都带着玻璃碴似的刺痛感。”张芳荣回忆起那场持续7天的沙尘暴,“10级以上的狂风把帐篷的三角铁支架都刮断了,我们只能背靠背蜷缩在一起,用外套裹住头脸,耳朵里全是沙子的簌簌声。”
营地生活更显生存艰辛。4个帐篷既是卧室、厨房,也是办公室;行军床前的小桌白天是餐桌,夜晚就是整理数据的办公桌。采购物资需驱车2天往返,土豆洋葱是餐桌上的常客,新鲜蔬菜唯有采购首日能尝到。
“洗澡成了奢望,一个月没洗头,头发都扎手。”项目组成员黄迅还记得当时自己的窘迫模样。
面对GPS在高温下频繁失效的技术难题,张芳荣团队一度陷入困境。“那边没有参照物,到处都一样,当时罗盘也受到干扰,队员们都很恐慌。”回忆起那段经历,张芳荣目光坚定,“但我发现只要把GPS 用衣服遮挡‘透凉’一会儿再开机就能恢复正常工作。”
有一次,设备完全罢工,张芳荣带着队员们一边用“透凉法”恢复 GPS,一边结合远处山形走向和罗盘指引,带领团队成员安全走出了无人区。这种将现代科技与原始导航智慧相结合的独特方式,成为张芳荣团队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密码”。
严管厚爱育新人
在张芳荣的带领下,团队“新兵”成长迅速,不仅练就了吃苦耐劳的韧劲,专业技术也突飞猛进,完美诠释了“严师出高徒”。
在新疆,张芳荣带过曾凡淼、黄迅、龙立学、杨世文4个徒弟,他们在项目野外用的记录本加起来超过百本。
“张工看我们的野外记录本,比老师改作业还仔细。”曾凡淼回忆道。张芳荣会逐字检查每本野外记录本,密密麻麻的意见纸上明确写出了要求,细致到标点符号和野外手头图的坐标点位置。张芳荣的教导,让徒弟们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如今他们已经开始带单位新员工,也沿用了师父的标准。
张芳荣在技术上对大家要求近乎苛刻,在生活中却对大家悉心照料。每次出野外时,他都提醒大家带好装备和生活物资,反复叮嘱安全事项。在队员野外作业时,他会独自登上山顶,在戈壁风沙中遥望队员作业区域,直至队员归队。这种宽严相济的带徒方法,让大家对他既敬畏又感激。
技术匠心传薪火
2013年,张芳荣从野外一线转战技术管理岗位,但他骨子里的地质魂从未改变。他制定的绿色矿山调查表格,将地质编录、资源评价等要素拆解为可视化流程,让零基础的新人通过培训即可开展野外记录工作。张芳荣每年要评审数十份项目报告,他将带徒的严苛作风延续到室内,每份报告都要改3遍以上,连参考文献的格式都不放过。在他的严格把关下,国家项目成果报告的优秀率大幅提升,最高的一年达到70%。
张芳荣还将野外经验转化为培训课程,面对新人,他依旧保持着“每本记录必查”的严谨,用“地质工作容不得半分马虎”的信条锻造着新一代地质人。
当被问及在新疆的最大收获,张芳荣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地图,新疆区域被红笔圈出3个醒目的项目点。“不是找到多少矿,而是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合影上,那是2012年纸房东项目结束时拍的,队员们脸上带着风沙吹打的痕迹,笑容却格外灿烂。“现在他们都成了技术骨干,这比任何奖项都让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