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十四五”期间,物探研究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优化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在制度建设、技术装备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科研成果成效显著。五年来,物探院致力于引领煤炭地球物理勘探行业发展,研发投入总额较“十三五”期间增长了近90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完成科研项目76项,取得科技成果82项。自主研发了六大技术体系,其中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煤矿远程地震地质服务系统、煤层气“甜点区”地球物理预测、井下震电融合综合物探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研制出的两项装备“C-Seis高精度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和“井下槽波地震采集系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获中煤物探三维地震解释软件(C-Read V1.0)和中煤物探三维地质建模软件(C-Modle V1.0)软件产品证书,持续巩固原创技术策源地地位。初步构建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物探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近千个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参与建设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牵头的“矿山透明地质与数字孪生技术”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并成为国家矿山安监局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技术支撑团队成员。主持编写了总局牵头的行业标准《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已完成报批稿的编制。
荣誉奖项捷报频传。五年来,物探院荣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总局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164项、软件著作权28项,发表核心论文32篇,成果转化18项,2项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先进技术目录,5项技术成果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推广。获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等,初步建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科技收入稳中快进。物探院“十四五”时期科研收入较“十三五”增加近300%,在经营收入中占比达12.3%。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项目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应用”,创新设计了观测系统,提出了小网格、高覆盖、全数字、宽方位观测方案,发展了全数字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研发了高精度成像、多属性解释、反演预测等先进技术,构建了全流程数字化勘探模式,显著提升了隐蔽致灾因素辨识精度,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共转化成果8项。自主研发的“煤矿远程地震地质服务系统”,利用互联网+实时通信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管理和对比解译,最大限度挖掘地质成果信息,并结合专家在线诊断系统,提供远程地震地质保障服务,目前已为淮北矿业集团、中煤能源、华阳集团等30余座矿井的80余个工作面服务,累计为煤矿释放煤炭产能近千万吨。自主研发项目“井巷约束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应用研究”,采用井巷约束下的实时动态速度建模方法,研发出适应煤矿特色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和流程,使深度误差精度平均提高0.5%以上,断层摆动误差从20米降至10米以内,有效提升了断层解释精度和准确度。成功转化的“煤矿采区智能化开采高精度动态三维地质精细建模技术研究” “基于OVT域地震数据的煤层顶板裂隙预测技术” “井下多波联合探测的应用”等10余项新技术成果,在安徽、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30多个煤矿采区得到应用验证,在工作面选取、巷道位置确定、水害防治、构造预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大幅提高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效率。
刘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