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广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双向赋能——
本报记者 张继勇
广西壮族自治区素以桂树繁茂闻名,“八桂”雅称自古流传。同时,它亦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十四五”以来,广西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生动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时代价值。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主办的“走进绿水青山”部局融合记者行在广西启动。来自中央及行业媒体的记者们深入南宁、钦州、北海等地,走进林场、海岸带、生态修复现场和林下经济基地,探寻“八桂大地”如何以实干创新,让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双向赋能。
制度先行:打造生态修复“广西样板”
“十四五”以来,广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构建全域生态治理新格局。2022年,广西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锚定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总目标,坚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理念,系统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蓝图。随后,广西又相继出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办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构建起科学完备、协同高效的规划制度体系,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科技赋能,推动生态修复管理提质增效。2023年10月,广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对废弃矿山修复方式的分类管理和图斑修复全流程在线管控,标志着广西废弃矿山管理全面迈入“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新阶段。
注重综合效益,推动绿色发展。在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面,广西依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构建了“一屏两核一带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修复体系,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措施,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核心,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一批批全国典型项目涌现。广西北海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南宁园博园矿坑生态修复、贵港市覃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案例先后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全国贡献了“广西样本”。
“‘十四五’期间,广西重点实施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8.82万公顷。筹措和整合资金17.64亿元,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77万公顷。”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与此同时,广西还发布了3批31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和38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推广“废弃矿山修复+土地开发”“全域土地整治+乡村旅游”等多元模式。另外,广西还通过实施6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1个交通沿线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完成农用地整理4732.7公顷,新增耕地604.41公顷,整理建设用地55公顷,完成生态修复和村庄整治1144.35公顷,引入项目51个,发展新产业新业态36个。
图为游人在广西桂林漓江与桃花江交汇的象鼻山泛舟。赵晓光 摄
从“黑”到“绿”:矿业转型新图景
“十四五”以来,广西坚持精准施策,通过科学配比、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等措施,一批昔日的“矿业疮疤”,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网红“打卡地”,为全国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贡献了“八桂”特色。
在南宁市邕宁区园博园内,高度不同的平台、栈道、廊架等“介质”与矿坑场地环境相融合,在矿坑遗址上形成高低错落的优美景观,成为了南宁人身边的生态“后花园”。
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庞进佳介绍,在生态修复治理中,通过“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等近自然的生态修复方式,并根据矿坑的空间分布和功能分区,将16个矿坑划分为6个矿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矿坑花园,使遗弃矿坑“重获新生”。
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起于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经钦州灵山县陆屋镇沿钦江入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据悉,运河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短出海通道,5000吨级江海直达船可从西江内河港口直通中国沿海港口和东南亚主要港口,较广州出海航程缩短560公里,年节约运输成本超52亿元。
在平陆运河的建设过程中,挖出的3亿多立方米土石方如何处置,成为了制约项目进展的最大障碍。钦州市自然资源局积极作为,聚焦项目实际痛点,为项目量身定制了土石方综合利用方案,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拟定了抬填造地、园区回填、土地复垦、吹填造地(海上)、工程利用、绿色建材等7个土石方利用方向,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同时,利用土石方对施工地点3公里范围内的3个废弃矿坑进行回填,以此为基础修复为林地、耕地。除此之外,对于有利用价值的砂石等建筑材料,钦州市自然资源局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上市交易,为当地政府增加了4000余万元的财政收入,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十四五”以来,广西在产矿山生态修复更是亮点纷呈。全国“有色金属之乡”河池市加强对矿山的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方案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边复垦”要求,同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在“全国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的百色市,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针对铝土矿开采带来的地表植被破坏、采坑和高坎边坡众多、复垦难度大、低洼区域积涝严重以及尾矿泥堆积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坚持“边开采边复垦”,在剥离、采矿、复垦的同时进行规划、设计,建成矿山“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联合系统,探索出了一条喀斯特岩溶区堆积铝土矿循环化复垦发展道路,实现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新业态:绿色催生“经济新动能”
海风轻拂,银沙如练。在广西北海市绵延数公里的银滩上,游人如织,快门声与浪涛声交织。这里不仅是生态美景的代名词,更是广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答卷。
“2024年,我们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年营收接近8000万元。”北海银滩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桂聪介绍。这串数字的背后,是北海市对生态资源的珍视与科学利用的真实写照。
当地海砂因石英砂含量较高呈现天然银白色,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生态修复,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基石。2019年,北海市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系统性开展岸线修复、退陆还海、拆除违建等工程。截至目前,北海市已完成修复岸线3.3公里,修复沙滩16.72公顷,退陆还海4.04公顷,拆除不合理护岸、挡墙及防波堤1279.28米。昔日被硬化的海岸线重归自然,成为生态惠民的典范。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广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构建起“生态友好型”复合经营体系。
在南宁市七坡林场,永红沃柑、七坡油茶种植等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南宁树木园则打造集梅花鹿养殖、精深加工、旅游休闲与科普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综合体,实现“一片林、多种收益”。
在钦州市浦北县的龙门镇中,38.4万亩天然椎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菌库”。这里出产的红椎菌,与红椎、白椎树根系共生,对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要求极为苛刻。2024年,浦北红椎菌产量达810吨,产值4.86亿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散的菌农被组织起来,形成紧密的产业共同体,生态红利精准滴灌到千家万户。
“红椎菌产业的振兴,靠的就是这片好山好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能让我们家园美起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思想。”浦北县龙门镇林塘村村支书容家良感慨道。
为期6天的记者行中,采访团脚步不停——从南宁的矿坑公园到北海银滩的生态修复现场,从南宁七坡林场的产业融合基地到浦北深山的红椎菌种植点,再到钦州的平陆水利枢纽一线,所见所闻,是广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绘就的壮美八桂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