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丝路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通道之一,从文献记载来看,它比张骞出使西北丝路还要早。公元前4世纪在一部印度人著的《治国安邦术》中就有了“产自中国成捆的丝”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曾见到中国的邛竹杖和蜀布,他询问大夏人,才知道这些四川物产是从印度贩运过去的。这些记载与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公元前11~12世纪古蜀国祭祀坑中成堆来自印度和缅甸的齿贝相印证,这条处于中国西南部的贸易通路开拓十分久远。
西南丝路从成都起分为水、陆两路:水路沿岷江而下,经眉山,穿过青神峡,抵古嘉定府的乐山,南下至宜宾。宜宾是秦汉时夜郎道和唐代石门道的起点,穿石门关至昭通市(汉名朱提郡),越过古夜郎国境,穿过滇东高原,到达云南曲靖和昆明。
陆路则从邛崃(出产邛竹杖的地方)向南直至滇西北的广大区域,古称“牦牛道”,出清溪峡为灵关,再南至荣经,沿牦牛山脉的藏族地区冕宁、西昌,在云南东部的祥云与水路相汇。再从洱海西去,经博南至保山,保山以西越野人山,分道进入缅甸、越南、印度,再辗转而至西方各国。
西南丝路成为一条郡县相连、驿站相接的国际商路,与汉朝的苦心经营密不可分。当时汉武帝听到张骞从西域归来的汇报后,不但于公元前122年派员前往云南寻觅客贾通道,同时又于公元前105年以后从内地广征士卒丁壮到滇西大规模地开凿从洱海西去的“博南道”,汉王朝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才筑成这段官道驿站,使西南丝路进入繁荣的极盛时代,西南丝绸的出口,大多经过这里。但随着汉王朝的衰亡,中央渐渐失去对滇西的控制,尤其南诏政权与唐政权的争夺战争,使商业交往趋于衰落,通路被争战的军队所占用,而这一时期恰恰是西北丝路的鼎盛时期,声誉大大覆盖了古老的西南丝路。接着是两宋时代,一方面失去了对西北、西南的统治,另一方面则因海运兴起,南北陆上丝路均由于阻断而逐渐至于荒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