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丝路最早起于西南丝路永昌(今保山)以南的一段,即沿伊洛瓦底江至仰光入孟加拉湾,西去至印度,由印度渡印度洋,或登陆进入中亚,或继续沿海至大秦(罗马帝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汉武帝招募大批海员带着黄金、杂缯(即丝绸),从南方的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港出海,经日南(今越南)沿南亚一些国家的海岸线西行,登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但限于当时中国船舶的体积和抗风浪能力,中国丝绸的远海航行还得靠外国商船远销到西方各国。
中国与大秦(即罗马帝国)直接通航后,二三世纪间,罗马商人通过南海丝路来中国南方直接采购丝绸。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不止,陆路古道受阻,海路日渐繁盛,广州已成为海路的重要港口。当时南海丝路以丝、绢、绫、锦换取明珠、香料、玳瑁、琉璃等奢侈品。
唐宋两代,南海丝路迅速发展,首先从经济上来看,当时南方处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江淮一带已成为全国丝绸的重点产区,就近水路输出极为方便;第二,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海运较陆运省钱;第三,上层统治阶级对南方各国所产的香药需求量很大。印度、罗马等国海船来中国直接采购丝绸的也不少,当时扬州、泉州和广州最繁荣。宋代,全国丝绸中心已移到南方,海外贸易进一步兴盛,据《诸蕃志》记载,当时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有50多个国家,包括南亚、东南亚、东非和远东各国。贸易方式,一为“朝贡贸易”,即以呈献当地物产为主,宋王朝以回赐丝绸等贵重物产作答。二为“市舶贸易”,即正式的交易,中国在泉州、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温州、秀州(嘉兴)、江阴、密州(山东诸城)和澉浦等9处设立市舶司管理进出口贸易,政府征收商税,并鼓励中国商人出海贸易,出海物资中以丝绸为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