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报 评论 11小时前
◎ 陈春全
在我国长江入海口也有一座行踪诡秘的“幽灵岛”,总是会在狂风肆虐、暴雨如注的时候出现在渔民的面前。
时隐时现 传说四起
所谓的“幽灵岛”位于江苏省南通海门东灶港东北方向约4海里的黄海之中,当地人称之为“蛎岈山”。过去渔民出海捕鱼“一靠风,二靠潮,三靠使橹摇”,因此关于“幽灵岛”的传说在当地甚嚣尘上。
传说并不能让人信服。为了揭开“幽灵岛”的奥秘,一支科考队来到了海门东灶港。
然而,当科考队员们乘坐渔船来到“蛎岈山”所在的海域时,却只见到一片茫茫大海。经过询问当地渔民得知,这“蛎岈山”在海水涨潮时会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到了退潮时才会露出水面,每次出露时间大约只2个小时左右。东灶港海域的潮汐属于典型的半日潮,每天有两次潮涨潮落,也就是说“蛎岈山”大约每隔12小时才会出现一次。
下午2点左右,海水渐渐回落,一些大大小小的黑色礁石开始显露。当海潮完全退去之后,一座海岛赫然出现在眼前。
测量取证 澄清传言
随后,科考队立即登上了“蛎岈山”。虽然之前对这里有所了解,但眼前的一幕仍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原来,这座小岛上竟然被一层密密麻麻的牡蛎壳所完全覆盖着。据此,科考队的专家判断这座岛可能是一座牡蛎礁岛。
不过,“蛎岈山”不只仅有一片牡蛎礁,而还有很多活体牡蛎以及其它海洋生物分布其间。让科考队困惑的是,形成牡蛎礁的牡蛎首先需要一个坚硬的物体来作为附着的基础,等老的牡蛎死亡后,新的牡蛎继续附着在老牡蛎的壳上继续生长。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层层堆积叠覆,牡蛎不断死亡后剩下的壳体才能形成牡蛎礁岛。
那么,在这茫茫大海之中,“蛎岈山”的牡蛎最初又是附着哪里生长起来的呢?
为了揭开“蛎岈山”成因之谜,科考队立即对岛屿周围的环境展开了调查。然而,整个“蛎岈山”就好像镶嵌在淤泥之中。环岛四面都是柔软的泥沙,而这样的环境下牡蛎根本无法附着生长。于是,科考队员决定挖开“蛎岈山”表层的牡蛎壳,看看能否揭开牡蛎壳下隐藏的秘密。就在手忙脚乱的一番挖掘之后,大家失望地发现牡蛎壳下面仍然是牡蛎残骸混合着的部分泥沙。
无奈之下,科考队请来了钻探船,试图借用上面搭载的钻机从“蛎岈山”的地底深处提取岩芯。通过对岩芯的研判,就能分析牡蛎究竟是附着在什么物质上生长,最终形成牡蛎礁岛。
钻探深研 揭开谜底
在钻机工作的过程中,科考队里的生物学家对“蛎岈山”上活体牡蛎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蛎岈山”礁岛上主要栖息着熊本牡蛎、近江牡蛎、密鳞牡蛎3种牡蛎。
经过连续几天的艰难钻探,科考队终于获得了“蛎岈山”海平面以下30米的物质样本。随后,样本被送往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分析、研判。然而,在物质样本中,既没有找到沉船的木质成分,也没有找到鲸鱼的骨骼化石。在经过对多份钻探样本对比分析之后,科学家发现“蛎岈山”的底部竟然全是沙子。
这种细沙和粉沙形成的沙滩,人踩上去感觉很硬,甚至能够达到铁板沙的程度。据说,在赶海时当地人甚至能驾驶拖拉机从上面经过,而不会被陷住。这么看来,牡蛎能够附着在这种沙滩上生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在对钻探样本的分析后得知,“蛎岈山”的最下部是壳长在40厘米左右的长牡蛎,中部是壳长25厘米左右的近江牡蛎,而上部则是5厘米左右的熊本牡蛎。这3种牡蛎对海水盐度的喜好各不相同,尤其是上部的熊本牡蛎喜盐度较高的海水,这跟喜欢盐度较低海水的长牡蛎大相径庭。那么,这3种生活习性不同的牡蛎,为何会同时出现在“蛎岈山”呢?
为了揭开谜底,南京师范大学对钻探样本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发现,“蛎岈山”最老年代在3900年。资料显示,当时“蛎岈山”这里还是长江与黄海交汇的河口地带。不但淤泥不多,而且奔腾的长江每年还会带来大量的浮游生物,再加上当时这里潮流和缓,于是便成为了牡蛎生长的天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转偏向力和海退作用的影响下,长江入海口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
于是,“蛎岈山”一带便没有了淡水注入,盐度不断增高,泥沙也开始淤积。这就导致了长牡蛎无法适应这里的环境,开始逐渐消亡。但它们的层层堆积的壳却成为了适应力更强的近江牡蛎、熊本牡蛎生活的家园。这不但解释了为什么会有3种习性不同的牡蛎生活在一起的奇怪现象,也揭开了“蛎岈山”形成的原因。